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创先争优 - 上级精神

李源潮云南调研:学习杨善洲精神 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23日中午,李源潮在保山市施甸县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同志家属。顾彬 摄



  10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我省普洱、保山等地调研。他深入村寨、企业,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和群众工作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谈。

  21日上午,李源潮一行一早从普洱市出发,来到3年前“7·19”事件的发生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勐啊村和芒海村芒沙村民小组。

  在勐啊村委会楼前的竹亭里,村民、种胶专业户和李源潮围坐在一起,畅叙“7·19”事件发生后进行的橡胶树产权改革和村里发生的新变化,赞扬干部、党员改进作风,为大家办的实事、好事。

  “说说,你当时怎么想的?”李源潮微笑着问坐在对面的村民岩依丙所。这个壮实的傣族汉子是当年“带头闹事”者之一。他有些不好意思:“那时我们不明白干部在做什么,不相信政府,看到干部就恨。现在好了,政府管我们,干部关心我们。干部和我们像兄弟一样,我们要一心一意跟共产党走。”

  仔细了解勐啊村3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李源潮深感欣慰。他充分肯定普洱市、孟连县党委、政府在“7·19”事件后,深刻反思,吸取教训,积极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五项机制”、“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的“三五”工作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教育引导干部、党员坚持正确立场、改进工作作风、真心为民办事,重新赢得群众拥护和信任的经验。他说,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生产力发展了,出现新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主动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调适包括分配关系在内的利益关系,与群众一起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化解矛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基层社会和谐与稳定。

  离开勐啊村,李源潮又来到芒海村芒沙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波岩胆当年也是“带头闹事”者之一,而今他已是一名预备党员。李源潮与波岩胆手拉手坐着,问他还有什么意见。“没意见了,现在干部不像以前了。”波岩胆一个劲地笑着说。“有什么不同?”李源潮追问。“以前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我们很难见,现在干部到村里带着我们干活。以前有困难找不着干部,现在是干部主动来找我。”波岩胆说。

  “7·19”事件后,孟连县建立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每个干部在村里都有联系的群众,每个农户都有干部联系,实现了全覆盖。勐马镇纪委书记李树平告诉李源潮,他联系的群众有10多户,波岩胆就是他直接联系的。“把每一户群众都联系上,这是一个好办法。”李源潮赞许地说:“现在干部和群众的直接联系弱化了,这是造成干群隔阂的重要原因。如果每个干部都能直接联系群众,每个群众都有干部联系,这对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改进群众工作,就要积极推广这种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

  23日,李源潮一行冒雨来到施甸县大亮山深处的善洲林场,向杨善洲陵墓敬献花篮。

  车进大亮山,20多年前杨善洲带领大家种下的树苗,长得高大笔直,汇成了5.6万亩的茫茫林海。雨中的林海,云雾翻腾,生机勃勃。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杨善洲陵墓,庄严肃穆。李源潮仔细阅读墓园22块石碑上刻录着的杨善洲同志感人事迹。他说:“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他一辈子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从不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一辈子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不计名利,退休后仍然艰苦创业,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其核心就是永远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李源潮弯腰走进杨善洲住了9年的油毛毡棚,他看着火盆上架着的熏满火烟的水壶,看着简陋的木板床和杨善洲当年用过的砍刀、草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学习杨善洲,既要学习他的思想,更要学习他的实干精神和实际行动。”

  走进杨善洲事迹陈列室,一件件物品、一幅幅图片,诉说着杨善洲成长、工作和退休后上山造林,一辈子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历程。李源潮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他对随行的云南省和保山市领导说,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希望云南省和保山市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干部、党员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严以律己、一心为民,在推动云南和保山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创先争优,做受人民群众真心信赖和爱戴的好干部、好党员。

  李源潮还专程到施甸县医院看望慰问了杨善洲同志的爱人张玉珍。

  随同李源潮调研的有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部务委员兼组织二局局长陈向群,秘书长邓声明。省委书记秦光荣,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陪同调研。(记者 谢炜 刘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