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水建学院】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分论坛举行

  5月14日,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水建学院分论坛举行。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刘和旭博士、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李凌芸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陈琳博士、日本京都大学胡茂川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姚慰炜博士应邀为学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陈帝伊副院长与青年学者交流

  刘和旭博士以“基于BIM的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为题,从自动优化设计、智能工程量提取、自动优化现场施工工序、自动优化工厂生产工序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现有BIM技术存在的难点,并就如何通过引入遗传算法、云计算、离散时间仿真、粒子群算法等高新技术,对BIM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进行了详细介绍,为智能建造技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李凌芸博士针对黄土边坡在循环入渗下的稳定状态,从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入手,分别阐述了非饱和黄土湿陷试验、固结试验、抗剪强度试验及土水特征曲线测试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非饱和黄土的土水耦合特征,以灞桥滑坡为例分析了黄土边坡在大气边界条件下的稳定性。

  陈琳博士以阿拉斯加高速公路为例,从冻土的工程问题出发,对冻土路基在冬季冻—夏季融反复作用、边坡积雪引起的路基渗流变化、以及活动层水分渗流等综合影响下的地表、路基以及多年冻土的热状况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基于地表热平衡的水热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监测资料的对比与验证,揭示了北极地区公路路基水热状况对工程扰动及气候变化的响应。

  胡茂川博士详细阐述了其开发的包含作物生长,陆面过程,灌溉,水库调度和河道流出5大子模块的流域水资源系统模型(SiBUC-RRI-ROM),并运用该模型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日本木曾川流域(日本第五大流域)的陆地水循环响应机理、水需求及洪涝干旱风险,重点探讨了改变水库调度时间及水库洪水控制容量分配两种适应性措施在降低灾害风险和水供需压力方面的效益。

  姚慰炜博士以“水利生态及水库鱼类卷吸问题研究”为题,阐述了模拟鱼类的游泳路径记录、游泳速度以及鱼类自身能量消耗的鱼类评价模型;模拟河流的流速水深以及泥沙和河床基质的变化的水利生态评价模型;并结合水生态发展现状,展示了自己在水利生态修复和水库鱼类卷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前瞻性的思考和观点。

  报告期间,学院师生与四位青年学者就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型表现和水利生态修复等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在座师生纷纷表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今后的科研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受益匪浅。

  会后,学院副院长陈帝伊教授和樊恒辉研究员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分别陪同五位青年学者参观了学院水工试验大厅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并详细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就青年学者关心的研究生生源、科研平台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