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可以飘的多远?
一株小苗可以怎样茁壮成长?
2024年,一颗种子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毕业,以定向选调生的身份,从校园飘向基层一线,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大栗树村落地扎根。
一年时光转瞬即逝,母校的牵挂从未间断。7月24日,一段跨越1500 公里的惦念,在大栗树村温暖落地。
沃野扎根
陆良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叶菜类产销大县和云南省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其蔬菜产业发展蓬勃。陆良县作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叶菜类产销大县和云南省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
在这里扎根一年的2024届毕业生王淑瑾,对这里的情况相当熟悉,也觉得自己很有用武之地。“陆良县是云南最大的坝子”(坝子意为平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85万亩,年产量超232万吨,综合产值达24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核心供给区和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重要基地。
召夸镇大栗树村位于陆良大坝子一角,是个有5000多口人的大村子,事务繁杂,需求多样。在这里,王淑瑾充分发挥专业所学,成为了农户们信赖的“田秀才”。农户们常来询问烤烟、人参果生长中的问题,请她出谋划策;村干部也会与她坦诚交流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上的困难,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甚至家长们还会带着孩子拿着难题找她辅导解答。面对这些琐碎而重要的工作,王淑瑾感慨道:“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我相信母校的培养是我在这片土地上施展才干的底气。”
产业瓶颈
大栗树村及其周围小村落以烟草、人参果种植为主,个体户众多,但由于缺乏产业体系支撑,品牌建设滞后,价格难以提升,市场拓展受限。村支书在谈到“一村一品”的未来愿景时,真诚地表示:“我们面临着发展瓶颈,希望有更多的农学学子、农业专家来到这里,给农民提提意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
陆良县蔬菜产业虽然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仍需突破“一村一品”发展瓶颈。建立更加完善的品牌化、标准化体系迫在眉睫,同时填补人才与技术的缺口也是关键所在。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让王淑瑾等基层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母校关怀
“这是一段跨越 1500 公里的惦念,这是一份来自母校的关怀与关注。”当王淑瑾在培训时听到老师将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看望自己的消息,内心激动不已。这是她工作一年来首次见到母校的老师,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关心,让她深切感受到自己始终在母校的关心培养下成长。
回忆起 2019 年的冬天,学校老师从陕西来到云南家访,在她心中种下了服务农业、潜心科研的种子。6 年后的夏天,学校老师再次从陕西来到大栗树村委会,看望这颗落在基层工作的种子。老师对农业产业的关心、对西农学子的关爱,让王淑瑾坚信,这一定能架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优势和陆良农业重县的桥梁,让自己在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同时,努力为这片土地发光发热。
8月6日至8日,云南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陆良活动将在曲靖市陆良县举行。大会将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21个省(区、市)蔬菜行业协会代表、科研机构专家及重点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高原特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王淑瑾介绍道,这个大会对于陆良县乃至整个云南蔬菜产业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不仅为各方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还将展示尖端科技成果、交流前沿发展理念、研讨产业痛点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云南省最具品牌价值和行业风向标意义的产业交流平台,持续赋能云南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学习提升的好机会。”她期待着能从大会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为解决大栗树村的产业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王淑瑾这颗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飘向基层的种子,在陆良这片沃土上已经生根发芽。她用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在大栗树村的田间地头书写着青春的篇章,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她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数像她一样的西农青年,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与对基层的深情,奔赴乡村一线,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
编辑:张佳奎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