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动科学院】黄河安澜青春行

观大河之治、促技赋能、探文化自信……近日,动学院联合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组建黄泽牧歌实践团,围绕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地方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前往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开展志愿服务、社情调研、巡河护河、文艺创作等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技能、创意转化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际力量,用青春、奉献和担当讲好“黄河故事”西农篇章。

实践合辑_副本.jpg

强信念: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实践队中的党员在青海省原子城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在实践中,实践队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东风二甲导弹弹体、第一颗机载原子弹和氢弹模型……展馆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诠释和凝结出广大技工作者用青春、鲜血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实践团成员们凝视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观看着一段段的还原场景,聆听着讲解员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纷纷沉浸在221厂艰苦卓绝的激情岁月中,感受革命之艰苦,品味真理之甘甜。

贯古今:在实践中共揽大河之治

“天下黄河贵德清”“这真是蜿蜒曲折的绿色奇迹”“黄河的泥沙含量比原来少了这么多”,一路上实践团被贵德县壮美的自然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农村建设、清澈纯净的黄河、震撼心灵的灌溉工程所吸引。

“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依靠黄河湿地和生态资源,以乡村生态旅游的主线成功建设了‘三区、三园、三营地’的集体经济模式。”在村长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优质果品示范采摘园、花卉观赏园、蔬菜采摘园运营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当地湿地资源、黄河生态保护历史进程、黄河沿岸乡村旅游业发展及农作物种植农药使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针对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问题,开展了安全使用农药宣讲会,向村民介绍了如何更加安全、规范地使用农药和处理农药相关产品,讲述了安全用药的五个黄金守则和保护授粉昆虫的重要性,呼吁当地百姓学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明贯通:在实践中做到学用结合

“从优良畜种选育推广、新技术研发、学养殖示范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海北州高原生态畜牧业技示范园助推海北生态畜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工作人员介绍道。两校实践团成员行走于示范园畜种展示区,在动学院黄永震副教授的介绍下,学习高原型藏羊、多胎藏羊等10余个本地当家畜种,深入了解藏羊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多胎藏羊选育、高寒地区品种繁育、改良保护利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参观学习后,实践团前往牧区,针对“藏羊、牦牛病虫害防治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针对牦牛的种类、健康状况、病虫害类型、病虫害发生频率、牧区的环境因素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学依据,并利用专业所学对生态友好型防治方法、改进种植技术、引进高智能化设施设备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绿色”新思路新方法。

“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属半野生天然绿色食品,富含营养!”带着理论知识,实践团成员在黄泽牧歌青春助农直播间里,通过知识普、现场展示、现场试吃、互动问答、抽奖等环节中吸引了许多网友驻足观看、留言互动,直播观看人数达5200余人,有效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好打开“绿色”农产品“走出去”的大门。

讲传承:在实践中深耕黄河文化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国人民浓厚的文化情感。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地处黄河南岸川水谷地,上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人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生产高产丰收,被誉为“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红旗”。实践团来到大史家村历史展览馆,通过走访村长和老党员深入学习了历届村党组织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奋斗事迹,接受了一堂生动形象、直击心灵的黄河文化实践课。为深入挖掘大史家村“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红旗”这一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走访大史家村中革命先烈家庭及村民,参观大史家村历史展览馆,以“青年大学习”短片的展现形式完成拍摄,以青年视角,通过镜头,记录大史家村在“红色”基因和乡村特色旅游中走出的一条创新道路,感受大史家村从“昔日黄河滩”到“今日幸福滩”的巨大转变,感悟时代发展。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