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广大西农经管青年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5年暑期,经管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组织23支实践队伍、300余名师生奔赴陕西、山东、江西、山西等省份开展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理论宣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在实践中读懂 “国家策”,走好 “田野路”,答好 “三农题”,写好 “振兴卷”。
谋篇布局,协同联动,用“小切口”凝聚“大合力”
学院团委统筹协调学院资源、社会资源等,构建起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编制《经济管理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生动格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实践奖励评价机制,制定《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奖励评价办法》,有效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双青融合”,搭建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友等踊跃参与的多层式导师梯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社会实践师资队伍。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立项答辩会”“优秀实践案例分享会”,围绕实践主题、实施方案、预期成果与风险应对等严格评审,确保项目可行有效,通过典型案例展示和实践心得交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身实践的主动性。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社会服务、素质提升深度融合,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青年成长为需求导向,结合专业特色,融入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依托“黄河流域调研”“双创竞赛”等品牌,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作用。
知行合一,特色赋能,用“小行动”赋能“大振兴”
筑牢信仰之基,以家国情怀照亮青春航向。经管青年积极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推动新时代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年担当与青春力量。“党建引领黄河流域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于陕西绥德黄河畔解码“千万工程”的党建赋能密码;“红辉映赣鄱”实践队在南昌革命故地以老兵故事盲盒、AR沉浸体验激活青年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信仰寻迹·子长风华”实践队循延安新闻馆的铅字足迹,用镜头复刻谢子长精神的燎原之火;“石榴籽连心,戍边情共筑”实践队于青海雪域军营与牧帐间,编织民族团结与戍边铁律的青春绳结,让信仰之炬在躬身实践中愈发明亮。
深耕基层沃土,以躬身实践绽放青春光芒。乡村振兴,青年先行,多支实践团队积极响号召,奔赴全国各地乡村,深入基层一线,挥洒青春汗水,用专业特长赋能乡村振兴。“金穗丰行”实践队在宝鸡合作社破译农机服务链激活共富的齿轮密码;“脂粟行天下”实践队于陕北米脂峁梁间把脉千年小米产业链升级症结;“丝路繁花·杨凌出海”实践队贯通杨凌育种-新疆种植-中亚出口的芍药双循环廊道;“椒鼓传薪韩城兴”实践队在韩城楼枝村嫁接非遗行鼓与花椒采摘的微度假经济链;“猕猴桃双擎”实践队为眉县金果植入品种优化与智能种植双引擎,以专业智慧浇灌振兴热土。
助力文化传承,以青年视角讲好青春故事。以文化为笔、实践为墨,多支实践团队深入三秦大地书写了一堂“行走的传承课”,以青春智慧回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时代课题。“泥韵耀凤翔”实践队在凤翔千年窑场为泥塑重塑数字基因与Z世代潮色;“拾绣西秦”实践队为千阳针尖非遗定制短视频剧情化叙事脚本,捕捉传统与青年共振的声波,让古老技艺在青春脉动中生生不息。
成果转化,价值凝练,让“实践果”彰显“青春味”
思想引领效果显著。社会实践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同学们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厚植爱农情怀,勇担强农使命,有效坚定了西农学子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和信心。能力提升全面多元。学生综合素质在问卷设计、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政策建议撰写、成果汇报等全流程中得到系统性锻炼,经济数据分析能力、农村政策解读与落地能力等实现质的提升。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成果的转化与传播,实践成果正转化为学术论文、政策提案及“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双创项目,实现了从“田间实践”到“理论创新”再到“产业应用”的闭环,凸显了学院“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特色。社会影响积极广泛。实践成效得到实践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以及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共撰写调研报告20余份,制作实践视频10余个,走访调研农户600余户、企业10余家,发放调研问卷800余份,截至目前,实践事迹已被中青校园、中华网、大学生网、实践地团委、校级媒体等平台报道50余篇,进一步擦亮了学院“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品牌。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经管学子以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智慧浇灌乡土沃土,在服务社会的生动课堂中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本领、展现了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不断创新机制与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经管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