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的大学老师石声汉先生,是既有科学成就又有人文底蕴的文理双全的一位老师。令人惋惜的是,他过早离开了我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学校出版社获得先生于1944年至1945年所创作的《生命新观》一书,抱着石先生对我“在未知事物面前,首先承认自己无知”的教诲,认真阅读《生命新观》,继续领悟先生的教诲。
《生命新观》为我打开了一扇进入生物界的大门,踏入大门,从初级原生生物到人,每种生物体出生、成长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典型、生动事例展现,其中相当篇幅是先生亲身调研、观察的结果。
1928年,先生在老师辛树帜带领下,进入广西人烟稀少的瑶山,采集了3万余个植物标本和600余种、2000余个昆虫标本。正是这样的亲历,让该书记述这些生物时不再是静置的形态观察,而是用科学的概念,文学艺术的语言,把“生物”各个阶段的变化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归纳出“根据过去,利用现在,创造未来”的主题。
石声汉先生在工作
本书对浩瀚广阔的生物总体包括人类进行了哲理性观察和思考,改变了以往生物学研究把“人”放在局外,观察分析研究生物界静态的个体构造、生理机能等的办法,所以称为“生命新观”。把有思维能力,居于生物界顶端的‘人’放在其中,把人的思想意识假设在生物体中,好像它们也有了意识,在整个生物界“活”了起来。在这种既真实又有“假设”的字里行间,展现出生物界千姿百态的面貌。
全书从《生之执着》开始,首先从生物的本能——“执着于生”开始,逐步展开对生物总体“利用现在,创造将来”的进一步观察、分析和认知,并以不同种类的、有代表性的植物和动物生活习性为例,阐述为了生存、遇到各种困难险阻、遭受多方面挑战的各种生物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会放弃“生”的可能。直到现在,关于人以外一切生物的情形,我们所知道的总是极力抓住“生”,尽量逃避“死”。
当用“生之执着”观察人类生命轨迹时,正是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1944年11月。针对当时形势,先生写道:“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专门以向活人挑衅为职业的战争制造者。这些人就是日本侵略者和军阀寇首。”称这些人是充满兽性的全人类中最下流的“渣滓”。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的先生表示:“希望这场战争结束以后,真能创造一个‘集体安全’出来。也许将来日本民族因此而陷入万劫不复的灾祸。”作为生物学学者,根据对生物学的观察、研究,先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就做出了如此精辟的判断。
在“生之执着”对生物总体最基本认识基础上,该书进入“生之发展”,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物个体和群体作为例证,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它们吃的食物、居住窝点、生活习性以及和其它生物种群的相互关系等,说明多种生物都在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利用现在,创造未来”。
在执着的毅力推动下,生物界前仆后继,整体向着更美好、更多彩的前景推进,但一路走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出现各种不为常人认知的生物学现象,这些现象中同时蕴藏着不寻常的哲理。
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别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动物以植物或动物作为食物,直接“吃”到肚子里消化吸收,建造身体,维持活动能量。而书中展现了常人难以见到的两种现象:一是植物茅膏菜“吃”动物,二是弱小黑蚂蚁吃掉大蟒。在这个生物总体片段中,我们看到了生物之间并不只是“弱肉强食”,作恶多端也会遇到“以弱胜强”的报应。
同时,生物界生存着具有不同“品行”的生物种群,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提及“品行”好的生物时,先生特别指出,绿色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其生命轨迹只有默默奉献,绝不伤害他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再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叶绿素的作用下合成有机质,建造自己的身体,并为动物及人类提供食物,遮风挡雨,涵养水源……
商寿岩在阅读我校出版社出版的《石声汉逸书两种》里的《生命新观》一文
品行不好的则横行霸道,作恶多端。如以豺狼虎豹为代表的食肉动物就是以其它生物的死亡为代价。特别要看到的是,处于生物界最高端的人类中,就有一群失掉“人性”充满“兽性”的人群,他们发动侵略战争,惨祸殃及全人类。这就是当时残害中国人民的日本军国主义。先生在书中,呼吁全人类坚守自己的责任,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斗争,谋求人类幸福。
和谐在生之发展和创造未来中的重要性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体现了先生“生命新观”中的哲理性认定。以往的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步、发展是“生存竞争”的结果,把生物之间的不平衡比作人间的“阶级对峙”。而先生在书中用生物界发展的事实,证实了生物发展的动力是和谐而不是斗争。他综合所有生物代代繁衍发展的全貌,举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所有生物都是父本和母本在最和谐最亲密状态下结合,才能孕育繁衍后代,使得生物种群延续发展。所以“根据过去,利用现在,创造未来”充分体现了和谐发展观的内涵。
放眼国家近半个世纪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 “和谐发展”国策的正确。生活在黄土高坡多年的我们,亲眼看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原来的黄土高坡,现已林成荫,草满地,水涵养,一片生机。而80年前,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先生开展生物科学研究的理念并写成《生物新观》,与当今的基本国策如此合拍,这样的“老书”再次印行,仍然继续显示着“新观”的新意。
作为学生,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传承先师的高尚情操,践行先生的殷切教诲,更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简介:商寿岩,男,1936年3月出生,北京市人,高级工程师,1960年毕业于我校土壤农化系,先后在兰州军区兵团农师四师、西安市郊区环保监测站、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曾任《陕西环境》主编。
编发:孙楠皙
编辑:周梅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