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济宁味儿”
南门口小贩子的吆喝此起彼伏,浑厚响亮,嘹亮了每一个青涩的清晨,肩挑筐中的各式小吃冒着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雾气;长马褂,土布鞋,干净利落,有板有眼,甩着长辫,溜着画眉,吹着小曲儿,神情悠闲慢悠悠地走进三月三蟠桃会时节最热闹的王母阁,徜徉在济宁人特有的平和淡然中……
老济宁的美没有江南小家碧玉的“淑女”气息,也不是西北大漠铮铮汉子的豪放广漠。老济宁就像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羽扇白衣,笑看风云巨变,沧海桑田。济宁曾经“在任城或在巨野几经变迁,终因任城地势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宁”,任凭几代风雨凄凄,自然灾害危害着各地百姓,济宁始终安然无恙,平静祥和。
“河么(青蛙),地蛋(土豆),夜猫子(猫头鹰)还有乌拉牛(田螺)……”地道济宁味儿是先于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智慧的象征,只有正宗的济宁人说出来才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儿。一个个生动形象,一字字招人喜爱,无不显示了济宁人对身边生活和大自然细腻的观察。
“揍饭了白?”老大爷微眯着眼笑着对老邻居说到。“揍饭”二字,音调拖长,“饭”字一音猛然用力,后面的“了”字一带而过,轻声且短暂,浓郁的济宁味儿让人听了很是踏实,就像亲人的关切问候,朴实无华却又融尽情感。
济宁话比较直,对起话来像是在骂人,其实不然。济宁人豪爽大方,不计较小结,直言直语,从来拐弯抹角,尽管表面上说话的语气曾让许多外乡人心生怯意,但当人们真正走进济宁,熟悉了济宁味儿,反倒离不开着浓厚淳朴的乡情: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总是操着一口浓浓的济宁话,他从济宁出发,潜心写作,享誉全国,却始终将故乡音牢牢谨记在心;2010星光大道年度冠军刘大成,一位地地道道的济宁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红遍全国后,依然保持着济宁人淳朴自然的面貌。这就是济宁人!这就是济宁味儿!
“玉堂酱菜,可口咸——菜——!”,“豆腐脑儿蛙鱼儿!”,“羊肉串夹饼了昂!卖夹饼儿——”,“甏肉干饭啦!”,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叫醒了早晨,迎来了正午又大声唤跑了夜晚。入口顺滑,咸淡适中的酱菜几乎是每个济宁人都喜吃的;“夹饼最辉煌的地区在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及市中区,称之为羊肉串夹饼”,代表了老济宁,地道济宁味儿;甏肉干饭的甏肉肉色泽红亮,口感酥烂、清爽,肥而不腻,令人口有余香,米粒晶莹透亮,颗颗珍珠一般,口感清香甜爽,让人回味悠长。
济宁的天蓝了一代飞翔的孩子,济宁的水浇灌了一群未来的花朵,济宁的口音感染了大批远家的游子,济宁的美食喂养了土生土长的人们。济宁味儿是一个城市的味道,更是一段历史的味道。夕阳晚霞里渐行渐远的白发老人微笑着回首看着现在的人们,低头凝思着当年的浮华岁月。如今的济宁早已摆脱了京杭运河停用后萧索和落寞的阴影,大踏步向前行进,昂首挺胸。济宁人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有滋有味儿,活得踏踏实实,器宇轩昂!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济宁味儿没有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隐没,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丰硕般的幸福。“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只要故乡在,无论你身处何方,行走多远,总能找到家的感觉。我深爱着济宁,深爱着我的家乡,我始终希望济宁这片土地会永久散发华光,儒济天下 和宁四方!
编辑:0
终审: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