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一路走来的收获——有感于实施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过程

  不止一次的感慨时光的荏苒,韶华的易逝,大学生活短暂的不容蹉跎。开放空间与大学的特点让我们实际接触了许多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有种事事留心皆学问的感觉。

  记得去年申请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时候是一段激情与慌乱并存的日子。小组固定在在八号楼七层的讨论,当时对科创项目的认识几乎是一穷二白,想的题目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教师工资满意度分析”“杨凌奶牛养殖的产业化问题”“农业种植的标准化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还记得第一次去找导师的时候的兴奋,多少有种自己很有想法的自豪感,可是结果是被老师否定的一塌糊涂,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感慨“原来一些事情是这样的啊”,对导师的渊博学识和 “一针见血”的视角无比的崇拜。

  项目申请书就只有寥寥的几页,可是我们5个人忙乎了十多天。按照老师的指导,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信念,项目申请书每一栏的内容我们都要查阅资料,弄明白确切含义,不再是“觉得好像是这样”。尤其是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查过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关系不是“双胞胎兄弟”……因为一切是从头开始,事情很繁琐也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很积极,一遍一遍的修改,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什么是“规范分析”,怎样表述才是“预期成果”……

  现实与梦想总有那么一点距离,就是这点距离让事情“扑朔迷离”。从课本上看到的步骤是文献的查阅、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到最后的得出结论,可是现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是一个主体思路,然后是调查问卷指标的确立,这些指标怎样无歧义转化为被农民接受的语言,调查样本如何科学确定,调查中预期会得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又有什么用……面对着许多问题多少有点手足无措,以前总喜欢对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的问题发点牢骚,可是自己真正去做的时候才知道研究中面对的现实是复杂的,环节是连贯的,中间的一点不明白将会影响工作的进行。脑袋里若有若无的知识残留让自己非常后悔当时没有认真听那堂“不重要”的课。

  实验路上的磕磕碰碰,让我感觉团队的重要性,更感受到当好一个项目负责人的“艰难”。查阅文献,下乡走访,整个团队在不停的忙碌着,但是当中期检查到来的时候一起回头审视,成果是有的但没有预期的好。深刻的反思自己,突然觉得自己这个负责人有些失败,从理论上讲,一个组织团队的建立之初组织者的性格特征将很大影响这个团队的绩效发挥,不承认自己是个不负责的人,但是我毕竟没有让我这么多优秀的组员发挥出他们的应有的水平,他们有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英语竟赛决赛的参与者,自主创业的精英,还有认真踏实的学生团体工作者,如何有效的整合资源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这是我在中期总结的时候想到的问题。为此还翻阅了学过的《管理学原理》,书上很清楚的写着组织有效性的要件,对照之下自己忽略的内容不少。既使自己做负责人不够称职,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很团结,很努力,大家做事情完美主义精神让人感动。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觉得必须要比别人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有实验的清晰思路,要更好的理解才能向别人更好的传达,要用你自己的积极去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刚上大学的时候充满了一展凌云志的想法,对未来的幻想美好的不切实际。而经历过历练和学习,经历过矛盾和反思,更加笃信:行动是验证决定是否正确的最好方法,你要做的就是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
 

责任编辑: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