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校园展厅】免疫学,不“免忆”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陈德坤教授担任多门免疫学类课程教学,教学细致入微、严谨求真,课堂生动有趣、充实饱满。他以深厚学识和独特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尊敬,成为动医学院众多学子心中的“白月光”,照亮他们的学术之路。


1e80c03a07ff37f64120d802e2db95c4.jpg

陈德坤教授在授课


本课程我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就是小组英文文献汇报,这种学习方式很好地加深我们对免疫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我们小组成员从最初读英文文献的痛苦,再到熟能生巧,之后豁然开朗,最后能比较完整熟练地将英文文献在全体老师同学面前汇报出来,这个过程对于学习免疫学极具帮助,也将成为我十分难忘的回忆。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也曾迷茫过,觉得免疫学知识真的太深不可测了,有些知识不能理解,但在问完陈老师之后又豁然开朗,陈老师表面看上去有一些严厉,但是在办公室为我答疑解惑的时候却十分和蔼可亲。老师总愿意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这一点我十分感动。

——动医2020级李金遥

在细胞分子免疫课程的学习中,我对老师的感谢难以言表,不单在于老师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汇报文献的技能,更多的是在于感谢老师不遗余力地展示给我们免疫学领域的魅力分子角度的研究视野。我认为这是一门起承转合的课。


002fad01d873b31ce4b57a88f2cca7e6.jpg

同学进行课程分享


“起”的是从分子领域进行免疫学的深入学习。

“承”的是入学时通过兽医免疫学习得的细胞学基础。

“转”的是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及思维模式,是本研转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培养教育模式。

“合”的是课程教学结束后老师对于文献汇报点睛之笔的个人分享,是对课程的升华和总结。

——动医2020级杜雨佳

在细胞分子免疫学这门课程中,我收获不仅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加固,还包括对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对科学研究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通过文献汇报,我们了解到了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包括新的疫苗开发、免疫调节机制的发现、以及免疫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等。

在准备文献汇报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检索和筛选相关文献,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和分析科学论文,以及如何将复杂的数据和概念以清晰、逻辑的方式呈现给听众。

希望老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继续传承下去,打破死板寂静课堂,让同学们主动学习解决问题,来一场自由的思想碰撞。

——动医2020级郭江霞


4affb24b783aef60a895933ea7591a76.jpg

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汇报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给我们串讲一些生活中的免疫知识。例如,任何时候都戴口罩真的是好事情吗?有时候,过度地隔绝病毒进入机体,反而会导致机体对于病毒的抵抗力下降。还有在外国长时间生活过的人,回国后通常会生病等生活小现象。

在日常的课堂上,老师总是独具匠心地组织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挖掘那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还会布置一些实验设计的课后作业,让我们小组内讨论出一个实验设计方案和思路。这些对于我的思维扩展十分有帮助,同时也让我变得更加严谨和细致。让我把自己的空想,通过文献阅读和小组讨论,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最后落到实地上,仿佛真正变成了要做的实验。我相信这些交流和思考的经历,会让我在研究生生涯中收益颇多!

——动医2020级雷欣悦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免疫细胞的功能、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免疫调节机制以及免疫记忆等方面。通过陈老师生动的讲解、形象的举例以及多方面思维的拓展,我对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陈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解、老师讲、小组讨论以及汇报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小组汇报环节,我们有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对高水平文献进行剖解分析,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多思维多角度的沟通并提升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3b11a261f00935ba1ab43ce06d607cb9.jpg

小组汇报,众人拾柴火焰高


其实,其说这门《细胞分子免疫学》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不如说是陈老师的指导和培养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这门课程,我对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产生了兴趣,从而为理解和研究免疫相关疾病、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动医2020级王维

课程讲述的内容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但我认为,就现今的免疫学发展状况而言,课程讲述的内容仅仅只是其冰山一角,因此更重要的收获是在每次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文献的阅读以及上课时每次的讨论等培养的思考能力。

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想要查询一些相关资料时,我一直都是浏览一些相关的中文文献,对于英文文献的阅读有一种天然的畏惧。但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后,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其实英文文献并没有那么难,大多数文献语句结构并不复杂,只要查一下个别词汇就能够很快地理解相关信息。

此外,每次的讨论中,陈老师总会给出一些适合的问题,我们在略加思考后小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总能大致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更像是老师有意给予我们的正向反馈,带给了我们一种自豪的快乐。

——动医2020级许桓毓

作者简介:熊千里,林学院20级本科生

编发:禹泽楠

编辑:杨璞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