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情感驿站】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一开始比较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是从《梁家河》开始的。如今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采访实录,便从各界评论中再次了解青年习近平的陕北生活和成长历程。

十五岁下乡,在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自述,上山下乡的七年里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懂得了什么是实际、实事求是、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一同下乡的陶海粟先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打淤地坝,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群众需要什么,他就踏踏实实干什么,他是群众眼里的“好后生”,与群众同吃同住,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立志为梁家河改变落后面貌。

无论再怎么艰苦,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中国经典古籍,广览群书,重视思考分析,厚积薄发。读书与思考带来的深厚积累,在总书记之后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论述和讲话中可见一斑。


60571d9b5c86cb9f.jpg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图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逆境中沉淀自己、思考人生,汲取伟大思想力量的成长期。在梁家河,他“扣好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迈出了人生的坚实一步。

结合身边曾经发生的事,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对我有着重要启示。

人就应当在一定的困难中磨炼自己,过分的安逸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我们要有生活难为我,我却与之硬抗到底的精气神,不放弃,不言败,勇往直前,始终不渝。我始终觉得吃苦耐劳,是一个很好的品质,我也曾一度发觉,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所学到的让我引以为豪,我所经历的,必将让我终身受益。

在我的人生轨迹之上,我也曾对我影响深刻的那群人,懂得感恩,以乐观之心态面对生活,懂得回馈社会,我将一以贯之。我不能给大家分享我所经历过的困苦或是美好,然而那些存于心中的故事,在某些时候却能常常自然地浮出,给予我一股莫名的动力,推动着我继续前进。我想,“在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去读一读书吧”这样的个人体悟,大概就是能够指引我更好认识这个世界的路径吧。

放眼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青春正当时,让我们珍惜生活中那少有的困难,拿出应有的魄力,迎难而上,走最低谷的路,拥抱最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刘恒,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02班

编辑:袁名周

编辑:林爱雨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