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5月8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可斌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今天我们应塑造怎样的民族文化性格》的报告。党委宣传部部长吕卫东主持报告会。


从“崇狼热”谈起


  廖可斌教授首先从姜戎的史诗著作《狼图腾》谈起。对于这部国内外畅销著作中讲述的中国人性格中“狼”的成分,以及当前社会“崇狼热”的原因,他总结为三个原因:首先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记忆;其次是因赶超式发展和全球化而激化的当代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企业之间以至个人之间的剧烈竞争;第三是现代环保观念普及,人们意识到狼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彻底改变了对它的态度。同时他强调,这三个方面,特别是前两个方面,可能是当代中国人“崇狼”的主要原因。


何谓“民族文化性格”


  随后,廖可斌教授具体阐释了何谓民族文化性格以及中华民族文化性格。他说,民族差异不单单局限于外貌、服饰等,主要的差异还来自于语言和文化,即文化特性是民族特性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廖教授采用诚实与虚伪,热情与冷漠,勇敢与软弱,节俭与浪费,谦虚与自大等互相矛盾的词语来进行解释,同时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性格的比较,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得与失。

  中国漫长的小农经济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君权专制政治,是制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廖可斌教授通过枚举中华民族在小农经济及军权专制的某些特点,得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基本上还是一种小农生产者文化性格。虽然最近十几年城市化快速发展,很多人的身份、地位、外表、打扮变成了市民,但具有小农生产者特点的文化性格(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风格等)仍根深蒂固。


重塑“民族文化性格”


  对于为何要重塑民族文化性格廖可斌教授的答复是:血性虽然需要,但野性于事无补,反而会越弄越糟。

  汉民族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在农耕文明和专制政治传统下所形成的民族性格,其特点是比较重德行、讲坚守,但有较重的奴性,不仅缺乏血性,还缺乏理性。因此我们不能对狼性、血性抱太高期望,更不能倡导野性,否则就会走上另一条歧路。偏狭的爱国主义,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之一。廉价的爱国主义最容易,实际上于事无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现在再一味倡导狼性,会误导整个民族,带来严重的后果。

  廖可斌教授对于如何建立建设新型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提出自己的理想策略。他提醒同学们,要努力保持重德性的传统,高度注意去掉奴性,同时大力加强理性,而尽可能避免物性;要具备独立的观察、分析、判断、选择、表达、坚持的能力。另外,有意识地保留血性也相当重要;改变小农意识,增强公民意识。

  廖可斌教授号召当大学生要构建乐观、进取、健康、开放的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性格,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努力的方向。

  报告会在热烈掌声中结束。
 

廖可斌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党委宣传部部长吕卫东主持报告会

学子献花,以表示对廖可斌教授精彩报告的感谢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吸引了千余名学子聆听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