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采访手记:我在长武“读懂”了梁增基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接学校离退休处“读懂中国”活动的采访任务,4月29日,我同学校党宣部李晓春老师、靳军老师和周天弘老师一行,来到陕西省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的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进行对我校校友梁增基的采访与拍摄工作。

梁曾基老师于1933年出生在广东高州的一户普通家庭,1961年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便一直留在西北的黄土地上,从事旱区小麦育种工作。

29日早,我们和梁老师约在他的育种地里见面,为了不耽误梁老师当天的工作安排,我们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在交流时,梁老师依旧思路清晰,对当年背上行囊来到长武县农技站时的场景也记忆犹新,从引种失败垂头丧气到决心自己搞旱地育种、从702,7125首个旱地抗锈小麦的问世,到长旱58、长航1号近阶段优质小麦的新突破,梁老师讲的热血澎湃,我们大家伙也倍受鼓舞。


田间采访.jpg

田间采访梁增基老师


61年来,梁老师潜心做研究,把大半生的热爱都留给麦田地,先后培育出“长武702”“秦麦4号”“长旱58”等旱作小麦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4个,帮助长武小麦亩产由六十年代的50公斤提高到千斤水平。当地百姓都夸梁老师,说是他把白面馍馍送到了长武。

作为农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深知小麦新品种培育的不易,放在高等院校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里,育出一个国审品种都实属不易,更不用说在长武简陋的环境里,梁老师能育出3个国审品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这位89岁的老人仍然保持家里和地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同在育种试验中心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王楠师姐处得知,梁老师今天原本计划就是要来地里检查刚确定下来的杂交组合的生长性状,这个杂交组合也是昨天晚上忙到半夜12点才刚定下来的。

提到对梁老师最深刻的印象,王楠师姐说:“他对育种工作的热爱超过了一切。两千多公里的距离,61年不间断的工作,这份坚守的背后,只是对育种工作的热爱。”我们都是农学学子,平时自己在进行大田试验时还常会叫苦,也深刻体会过育种工作的繁琐与枯燥,正因如此,我们也格外敬佩老一辈育种人守望黄土、全心奉献的坚持与付出。

采访结束后,临走前,我们又来到梁老师的家中,50平米的小屋里堆满了育种资料。他对我们新一代农科学子寄语到:“学农一定要不怕苦,我们做的事情是很伟大的,尤其我们搞育种的,要想办法育出国家需要的优质品种,这样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与梁增基老师合影.jpg

与梁增基老师合影


作者简介:张鹏飞 农学院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发:任冠鹤



编辑:崔熠璇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