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捞起即将远去的月亮

  月是期盼,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守望。又是一年中秋时,又是一个团圆日。中秋节,这个仅次于我国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然而它正逐渐偏离其原来的含义,沦陷为一个仅剩昂贵月饼支撑起的浮华商业符号和代名词。淡漠温情,缺乏诗意,人们正在背离传统文化的路上渐行渐远。

  无疑,回归传统文化,高校应该是这一目标的领跑者。但纵观当代高校校园,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悉数西洋节日如圣诞节或情人节的起源,却惟独不知我国中秋节的内涵。

  在社团招新海报前,人潮涌动跃跃欲试的是街舞或是吉他,门庭冷落人迹罕至的是传统的腰鼓或是琵琶。同样的对比也强烈折射在校园内举办的各类比赛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赛不仅报名人数少,且参赛选手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性常识表现出的苍白缺失,不禁令人为之深深堪忧。显然,对传统文化的淡忘并不是一个个体的现象,而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的迷茫。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也冲淡了社会的大文化环境。于是,在这样的应试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我们这代大学生掌握了技能,掌握了技术,却不懂如何做人如何处世。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和犯罪率不断激增,脆弱大学生自残自杀的问题比比皆是。 我们迷茫,我们焦躁,我们冲动,我们不安。殊不知,我们拥有完善自我的、提升心智的钥匙——中华传统文化。

  深刻影响了东方文明两千五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内涵隽永而意存高远。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高尚的价值导向和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一笔巨大的思想宝藏,其关于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超越时空而仍对当代具有着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不易准则。

  当我们真正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宝藏,这是我们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这是铸造我们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一个民族的脊梁靠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支撑着。而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基础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智慧,更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让我们带着一份诗意,去观赏一次天上的月亮。纵然不能合家团圆,不妨和同学们在月下赏景聚餐,寄圆月托付你的家的思念。纵然不能吟诗作赋,不如和着月光写一封家书,借冷月填满爱的重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游子的乡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人的想象。

  圣白皎洁宛如高空中那轮明月的中华传统文化。

  今年中秋,我们放飞所有梦想,一起去打捞这轮美丽的月亮。

责任编辑: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