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情感驿站】东家荣休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陈遇春老师,是我2008年入职西农后第一个正式单位的领导。受湖南本家土话影响,我内心常用“东家”“老东家”来称呼他。

知悉“东家”从教务处退休,我心有所动,就蹭了一场“主动”出场的荣休座谈会。

和所有座谈会一样,各个单位领导逐一分享了与陈老师共事的轶事,对陈老师进行了高度评价,让人感触颇深。

诚如他对大家发言的回应:“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听到这么多赞誉,可能也就这一次机会了,因为还有的一次,应是本人听不到的。”他依然那么诙谐。

陈老师是杨凌本地人,60年前在学校边上出生,50年前擦净脚底黄泥混入这个学校的图书馆蹭书读,一直到考入这个学校;39年前分配到这个学校工作,走出了如校领导点评的那般“学农机出身,从科员干起,科长、主任、院长、书记、处长等‘5+1’个单位不同岗位履职,用‘善学、善思、善做、善成’书写了成为一名教育管理家‘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16年前我与陈老师相遇,那年3月我来到西农,先在学生处待岗,到8月被正式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创新实验学院,跟着作为首任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的陈老师工作了整整一年。


2008年成立的创新实验学院.jpg

2008年成立的创新实验学院

弹指一挥间,在逝者如斯的流年慨叹中,更多是对他“师者如斯”的印象。

那时,他“一车一院”,带着我们三个小伙、一个小姑娘,拿着学校分配下的10万元办学经费,在学校的一栋“小别墅”,旋即开启了创办一个学院的历程。

那时,他“一言一字”,提携着我们,树立下“不言苦、不言累、不言败”的职业导向,抓实通知、新闻、总结、报告等公文写作基础,开启了我们几人“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公文履职生涯。

那时,他“一人一笔”,带领着我们,写下学院章程,创下教学约定办法,走入每个学院商谈实践,让人第一次领略了“协商共治”的真谛,深刻明白了“制度”建设的意义。


2008年,陈遇春向校党委书记张光强介绍学院工作.jpg

2008年,陈遇春向校党委书记张光强介绍创新实验学院工作

那时,我们全院“五人”共同度过了第一个三八节日,筹备了第一次学院元旦晚会,集体赴周至度过第一个春节,不知不觉在身边的人心中烙印下永恒“创新”的种子。

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工作、太多的艰辛、太多的欢乐,伴着汗水、合着泪水,留在了我们每个人彼此间生命回忆的深处,造就了一段真心真情真功夫的岁月……


陈遇春在创新学院首届毕业生典礼上讲话.jpg

陈遇春在创新实验学院首届毕业生典礼上讲话

人说,他是师者、长者、兄者;人说,他是职业教育家、教育评估专家、教育实践家等等。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虽不及古贤者轰轰烈烈,却也有太多过往故事,有太多生动阐述,绘就成西农精神的个体写照。

2014年,陈遇春陪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于右任外孙刘遵义参观右任书院00.jpg

陈遇春陪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于右任外孙刘遵义参观右任书院

一句句评述,把我从昔日的一幕幕画面中唤醒,在校领导今昔老师“具象化”存在的点评中,去思考一个终极性的问题:走过一家家单位,遇到一个个不同的“东家”,正如人生遇到一个又一个老师一样,又有多少是“具象化”的。

一如,自己在90校庆征文所感知的一样,在这个非自己母校的单位,有多少“老师”真正的是自己的“老师”,引领着自己前行。

在一句句“工作退休而事业不休息”的祝福中,我深刻明白,历史上任何一个“文人”或者说有“文人”担当、有“文人”自我标签的人,永远没有退休的说法。

生命需要一个转场,再次书写不同的故事。愿陈老师在新阶段书写新的人生。而我,也始终愿意追随这样一位在这个农业院校中堪称为数不多具有“文人”气息的师者,走走写写、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记录好,书写好……

作者简介:邵贵文,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办公室主任

编发:杨修鑫

编辑:王心怡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