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校园展厅】在安塞站遇见校长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叫王静,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二年级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安塞水土保持综合验站做科研。我本科和硕士期间均就读于学校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可以说是一名跨学科背景的研究生。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尤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甚。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全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理,1973年,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地区考察选址,最终选择了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所在的纸坊沟流域开展工作。1992年,为了推进事业更好展,安塞站从茶坊村搬迁至现在的墩滩。

50年来,安塞站四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在长期定位监测、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工作,成为我们水保人心中的圣地之一。

安塞站为无数水保学子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平台,我也要借助这个平台完成博士科研验。我博士期间研究的课题是“坡面土壤分离与泥沙输移耦合关系对生物结皮育的响应机制”。

生物结皮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措施实施后广泛育的地被物,它的平均盖度可达60-70%以上。生物结皮可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小土壤分离速率、降低径流输沙率。因此,研究泥沙输移过程径流挟沙力对生物结皮育的响应,构建生物结皮土壤分离速率-输沙率耦合方程,对于系统评估生物土壤结皮的水土保持效益,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过程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四月份,导师王兵研究员安排我来到安塞站。我协助老师在后院建立了土壤侵蚀水动力验区。修缮这块验场地不仅为课题组做实验提供了便利,也为安塞站接纳本科生实习提供了操作的平台。

如今,我已在水动力验区开展了多次实验。由于实验过程繁琐,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

7月19日,我照常与几个研究生同学在验区进行典型育阶段生物结皮挟沙力测定验。晚上八点多时,突然接到吴普特校长要来安塞站的消息。不久便见到他走进验站后院,看到我们灯火通明的水动力验区,他主动进来与我们亲切交谈。

初入水保所时,我便了解到吴普特是我们水土保持研究所走出来的一位杰出校长。他带领团队提出了通过降雨径流调控消除水土流失动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径流高效利用的新观点,并创建了人工汇集、存贮与利用技术为核心的降雨径流调控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在西北地区农业展中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等问题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吴校长在听取我关于博士研究工作的介绍后,从专业角度对我的实验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他问我:“做这个实验是想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作为博士研究生,弄清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至关重要,也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实验,以及与他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交谈,但让我对自己的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安塞站做实验,有一句话叫“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掏碳的,仔细一看是搞水保的”。作为水保专业的学生,驻扎野外实验是常有的事。对我而言,野外采样已是相对容易的,更多的是设备的要求,让我经常疲于维修设备。

吴校长作为学长前辈临走前更是激励我,遇到任何问题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并勇于探索和尝。他的鼓励让我明白,在科研道路上,勇气和创新是开拓新领域的重要品质。

转身告别时,看到我们满身满脸的泥巴,吴校长笑着说:“就凭这些泥巴,可以看出来你们是能干成事的人!”他的话令我信心倍增,也更加坚定了我在黄土地上取得科研成果的决心。

吴普特校长走进安塞<span class=

吴普特校长走进安塞验站了解博士研究生王静的验工作

博士研究生王静(中)与学妹白洁、学弟刘恒在紧张工作.jpg

博士研究生王静(中)与学妹白洁、学弟刘恒在紧张工作

王静与白洁、刘恒在查看<span class=

王静与白洁、刘恒在查看验数据

b89007b9e17ba528eedf0c9a844f35b.jpg

:李欣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