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北校区三号教学楼西边,有一幢红柱、红瓦、青砖墙的古老的小巧玲珑大屋顶大厅,它就是建于1954年的原西农水利系水工试验大厅。这是继武功试验所之后,学校在校本部专供水利系师生作水力学、水工教学试验及科研的实验基地。
水工厅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4-1960年。老前辈吕振洋教授,郭嗣显、王国骥、侯文杰先生可谓水工厅的开创者。厅内布局,管网系统、水槽、供水房等设计是吕振洋主持,材料选购及内部安装施工由郭嗣显、王国骥完成,侯文杰协同郭嗣显、王国骥完成设计图纸工作。
该厅内部布局协调实用,最东边有两间房,一间是材料库及准备间,一间是办公室。大厅的东半部是管网系统和两个玻璃水槽,用于学生水力学管流阻力和水槽溢流试验与研究,厅的西半部主要用作水工模型试验。水工厅建成后,水利系1957、1958、1959级学生的水力学、水工模型试验在此完成,1957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试验也在这里完成。
第二阶段是1960至1972年。1960年农田水利专业恢复招生,二次创业的领导熊运章从苏联回国,承接了此项大任。他和水利系教师迟耀瑜、康福华一面修复已停止三年不用的水工厅和力学实验室,同时把水利系并走后分散在各系的部分骨干教师收拢在一起,组建了两个教研室。以水工厅为母体,陆续建成了土力学实验室、水泵拆装认识及性能测试实验室、建材等实验室等。1961年,系上派王庆玺老师主管以上实验室,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学生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都可以按时开出,1962-1964年,水利专业1965、1966、1968级在此开展水力学实验课实验和相关研究课题试验。
“文革”开始后,水工厅实验虽然停止,但我和付作仁、林性粹等在此开展新材料制水轮机小型水电站室内试验、农一站污水灌溉水质分析研究、小型塑料转轮水电站室内试验等,此外,1965届、1966届和1968届水利系毕业生在这里开展了相关教学试验。
1981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西农和原陕工大两水利系分家后,水利系1981开始招硕士生,1987年招收博士生。为了给研究生提供实验研究条件,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系副主任朱凤书教授亲自主持,克服困难,抽出农水专业留校毕业生魏进才到水工厅工作,在全面修复系统的同时,更换设备老化、锈蚀严重的管道,对动力间顶层水箱扩容、加高加固,围绕水工厅周边修建了临时的泥沙大厅,水泵拆装、水泵性能实验室,室外水工试验场、土坝劈裂沥青灌浆实验室等,朱凤书还用自己的课题经费为水工厅添加设备和改造实验室,以课题带动培养研究生。
利用上述简易实验室,水工厅及衍生的实验室培养出百余名硕士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多数研究生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成绩。
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水利系利用水工厅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斐然:朱凤书教授主持、研究生王智参加的抛物线形量水槽研究被列为国标;朱凤书领衔主编,完成了国标《灌溉渠系量水规范》的制定;完成了陕西省地方标准《U 型渠道量水槽》的前期基础科学试验;我和冯家涛、胡彦华教授承接了佛坪县机械厂微型水轮机性能试验研究及与西乡县科委共同研究开发的水泵反转作水轮机的试验研究等;吕宏兴教授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依托水工厅泥沙厅进行试验研究,他还完成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渠道输水系统防渗抗冻胀新材料、新设备与水量监控产品研制与产业开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受河南省水勘院委托,冯世良教授承担了尼泊尔薄壳弯急流分水试验研究的模型试验。
在水工厅完成的各种项目中,吕宏兴教授主持的“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输水建筑物水力糙率研究”获甘肃省200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朱风书教授主持的“U型渠道量水成套技术与标准化研究”获2006年大禹水科学技术三等奖。
以上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成果最多,效果最大,成绩最好。这既是当时形势所逼,也是水建人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团结奋斗的结果。
(作者杨松甫,1954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现为我校退休教师。)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