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际顶级期刊Cell(《细胞》)在线刊发我校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成果的诞生,再次证明,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团结合作,弘扬科学家精神,硕果才会随之而来。
采访中,王晓杰教授一直强调,成绩属于所有参与项目的每一名师生,属于植物免疫团队,尽管论文作者中没有出现所有参与人的名字。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学校一代代的科研工作者,怀着质朴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研究需要薪火相传,持续攀登。在王晓杰教授眼中,今天的成绩是在李振岐院士与康振生院士两代科学家奋斗的基础上取得的。康振生院士是王晓杰的导师,以攻克小麦病害为己任,抓到了条锈菌疯狂作案的真凶——野生小檗。康振生院士的导师是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和植物免疫学领域的主要奠基者——李振岐院士,首次锁定条锈病“匪巢”。他们薪火相传,搭梯引路,为后学指引方向,为服务国家战略持续贡献西农力量。
有人说,科研是孤独的旅程,科学家自愿成为孤勇者。但在植物免疫团队的每个成员身上,看到了高校知识分子团结一致,接续向科学难题进军,争论、思辨、立言,犹如一道道风景鲜活生动,令人激情澎湃。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团结协作,默默付出、踏实肯干的“不孤勇者”,我校的科研工作才得以持续不断地服务国家战略,真正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作出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