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西农路,很远就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门,校门最上方是红色霓虹灯装饰的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校名,中间挂着几个红灯笼,夜晚看上去非常耀眼美观。1993年建成的这个校门既气魄又大气,彰显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腾飞的状态。
我的记忆中,这是西农校门第三次变更。最早是我1951年入学时看到的校门,当时是用几根木柱支撑的南北向的三角框架,上面铺上石棉瓦,用以遮风挡雨。大门左边是一个木板岗亭,三角架的正南有一个木制校牌《西北农学院》,充分体现了学校简单朴素的风格。没有华丽色彩的校门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50年代中期。
1953年后,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农业建设遍地开花,各个行业急需建设人才,西农开始扩大招生。此时的老校门早已破旧不堪,50年代中期新更换了校门。校门由原来的木柱更换为砖混结构方柱,四柱三开,柱顶装有暗灯。中间两门柱较高,中门作为礼宾道,作为重要客人及车马通行用,两侧偏门为师生日常通行。岗亭仍在校门外左侧,校门内盖有两间门房,分别为传达室和收发室。这次的校门既改变了原来的过分土气,略带新的现代气息。但是并不华丽,仍显现朴素之风。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迎来60华诞,一座气势雄伟、庄严大气的新大门取代了沿用数十年的旧大门。
新大门仍然是中国传统大门的框架门楼形式,高近10米, 宽51米。其规模比拆掉的旧门大了一倍多。四根复式方柱拔地而立,稳固地撑起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平台,门柱、门楼皆以褐色大理石敷面。整个设计线条简洁明快、棱角分明、色彩和暖、造型高大,传统而不保守,进取而不浮躁,大气而不张扬,庄重而不失活泼。既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协调,又体现出激扬奋进的时代精神。
远离城市位于偏僻农村的学校校门虽然简陋,但却确挡不住人们的爱国热忱。20世纪30年代建校时,以古农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学家辛树帜院长为首的先贤,来到这里“兴学兴农”,吸引了很多热心教育的爱国之士。如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新中国首批学部委员虞宏正、盛彤笙、赵洪璋以及涂治、沈学年、王绶、姚鋈、吴耕民、王志鹄等著名专家学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险阻,为建设开发西北培育英才,为科学教育事业作贡献。50年代,水利泥沙专家沙玉清、植物生理古农学家石声汉、果树专家孙华、昆虫学家周尧、林业树木专家牛春山等著名专家,以及从海外学成回到西农执教的兰梦九、蒋咏秋、仇元、万建中、王广森、吴中禄、徐树基、朱天祜、贾文林、汪秉全等人,在此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的学子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希望年轻一代永远缅怀先贤大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并且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