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葫芦娃”:小葫芦上可写大文章

不久前,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瑞超收获了两项荣誉:一是杨凌示范区“三八红旗手”称号,二是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

之所以获此殊荣,用陕西省合阳县群众的话来说,她是慧眼千里的西农“葫芦娃”。

张瑞超怎么能与葫芦相联系?又如何跟相距近300公里合阳群众有交集?这得从4年前说起。

2018年6月的一天,合阳青年宋鹏杰只身来到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寻求科技帮助。宋鹏杰可不简单,他有祖传葫芦雕刻技艺,是渭南市非遗保护项目洽川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当地人称“葫芦娃”。他来西农,是希望在葫芦文化、图案、色彩搭配和文创产品等方面提升创新水平,进一步拓宽葫芦产品市场,带领当地葫芦种植群众脱贫致富。

张瑞超在给合阳群众作培训_副本.jpg
张瑞超在给合阳群众作培训

对宋鹏杰的请求,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党委十分重视,在安排做好党委扶贫攻坚对接合阳王村镇工作的基础上,决定由研究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方向的张瑞超担纲,开展非遗扶贫工作。

张瑞超欣然应允,迅速与合阳的“葫芦娃”宋鹏杰结对,成立了葫芦文创产品设计互助小组。她随后带领团队对陕西省数十个有葫芦种植历史和加工工艺的村庄、葫芦工艺品销售市场等进行了细致“摸底”。结合调研成果,她发动团队集思广益,针对葫芦文创工艺产品进行创意设计,还推动校团委与学院组织举办学校“第一届葫芦创意设计大赛”。

不久,我校师生就设计征集了葫芦小夜灯、蓝牙音箱等4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其中葫芦小夜灯文创产品,参加了珠海全球灯博会,首次就拿到了30万元订单,取得了葫芦文创产品进入市场的开门红。葫芦蓝牙音箱文创产品参加了河南文博会、山西文博会、云南非遗文化节、陕西非遗日展演等,受到广泛好评。

洽川葫芦制作工艺始于清代,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全新的葫芦文创产品在市场一炮打响,合阳当地群众的收入明显增长,种植葫芦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葫芦工艺加工每年可为60余户家庭人均收入增加超过8000元,每年可创造12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张瑞超团队的支持下,宋鹏杰与合阳县残联携手成立的葫芦工艺加工厂,逐年增添了设备,扩大了加工规模,残疾人就业人数从最初的7人,增加到如今的50人。

张瑞超在指导学生进行葫芦创意设计_副本.jpg
张瑞超在指导学生进行葫芦创意设计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张瑞超和团队几年如一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不断地进行葫芦文创工艺产品创新,所设计的葫芦系列文创产品为合阳县乡村振兴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样,使原来甚少有人问津的“小葫芦”变成了“大产业”,西农“葫芦娃”也开始享誉校内外。

为了提高合阳非遗传承洽川葫芦雕刻技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2019年11月,张瑞超带领团队在合阳县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西农大合阳非遗传承人技艺培训班”,对省、地市、县区级非遗传承人近百人进行了非遗传承培训,并捐赠书籍300余册。相关活动被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凤凰网、陕西传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转载。

随着葫芦产品创新的成功,张瑞超和她的团队在合阳县逐渐“火”起来了。合阳县黑池镇南社村村主任邹建学邀请张瑞超团队,助力南社秋千谷景区的整体开发与推广,张瑞超团队先后为南社秋千谷景区量身定做了20余件文创产品、3套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协助南社秋千谷体验园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后,她和团队又应邀参与了“陕西省非遗保护项目合阳面花、合阳纸塑窗花”,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合阳土织布、合阳古法制香技艺”等项目文创产品以及形象设计工作。

在合阳开展的以葫芦为首的“非遗扶贫”系列工作,让张瑞超和她的团队认识到,要发挥非遗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扶智”“扶志”作用,变“软实力”为“硬支撑”。她们在合阳建成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非遗文创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这是西北首个非遗文创示范基地。该基地从农产品包装设计、LOGO设计、文创设计、景观设计、美丽乡村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助力非遗传承人建立品牌经营理念,提升产品竞争力,累计为合阳县非遗产业创造价值500余万元。

由于成绩突出,张瑞超先后荣获2020—2021年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019—2020年度校级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020—2021年度校级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其扶贫故事《从“葫芦娃”开始的非遗扶贫之路》获2020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助力扶贫故事演讲大赛优秀奖。

4年葫芦文创产品设计工作,不仅增强了张瑞超对非遗保护和研究的工作力度,也影响了风景园林艺术学院的一批学生。已经毕业的陈兢、陈愉在回忆跟随张瑞超开展“非遗扶贫”的过程时,感慨的说:“这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非常绝佳的锻炼机会,也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并服务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课。”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瑞超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助力乡村振兴,是自己的初心;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是自己的责任。今后,要带动更多的人走进非遗、发现非遗、传承非遗,增强非遗传承的责任担当,通过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让非遗文化在我们的生命中起舞。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