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学喜: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近年来,生物育种受到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分将生物育种列入前沿领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总的来看,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广阔前景,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确立国家生物育种优先发展战略。生物育种是农业科技领域具有引领性和颠覆性的战略高新技术,应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计划、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生物育种科技强国建设。
完善生物育种管理法规体系。针对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和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应在现有管理条例基础上,完善相关安全评价的技术指南和产业化应用的管理规程。
培育企业主导型产业化平台。应加快创建装备先进、研发能力强、市场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一体化种业企业平台,降低生物技术品种研发监管成本、缩短监管周期,保障生产领域及时获得低成本、多种优良性状的品种;提升市场监管的透明度,为新品种研发提供清晰、可预测、有效监管途径。
营造生物育种产业化市场环境。对于生物育种产业化,相关部门应重视科普、宣传、推广工作,做好生物育种技术和产品的风险评估工作,创新检测技术体系和健全安全评价标准,积极应对新发和潜在的生物育种安全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金 晨)
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建议出台扶持政策 推进乡村“数实融合”
今年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带来他的提案。
“今年‘两会’我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希望中央能够出台更加有利于数字技术与平台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发展的新政策;二是希望出台激励政策,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他说。
推动平台企业在县域数字经济融合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
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吃苹果进一步带火了陕西苹果,截至2020年底,陕西苹果种植面积达930.27万亩,产量1185.2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
作为原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霍学喜经常在产销两地进行调研。去年6月,霍学喜在湖北、四川、重庆等地调研发现,通过社区电商模式,陕西苹果最多三天时间就可以精准地从“土地”直达“餐桌”。
据他观察,像阿里巴巴淘菜菜这样的数字平台,通过终端服务、消费需求的确定性,帮助源头种植端农户以最优链路连接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物美价优的服务。
霍学喜认为,要推动平台企业在县域数字经济融合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在此过程中,有三块技术是需要提升的:一是物联网技术,二是云计算,三是大数据。淘菜菜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效率和竞争力的典型方案,为陕西苹果发展带来新机遇。
物联网技术正在农业领域一展身手。在陕西洛川县,中化先正达与阿里巴巴进行了一场“超级苹果”试验,57家农户涉及1000亩苹果园参与其中。通过分布在田间地头的物联网设备,相关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回数据中心。据此,技术团队可以随时指导农民管理果园。
通过智慧种植,这些苹果糖度达到14度,比其他苹果甜一度;商品果率达到70%,高过同产区苹果10%-15%;苹果每亩增收3250元。
霍学喜认为,数字技术对县域经济的帮助主要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县域经济体系;二是促进县域的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进一步扁平化、精准化、短链化。他希望,中央能够出台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推动数字技术与平台深入融合,推进乡村发展。同时,他也希望像阿里这样的企业,关注县域经济以及农业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产业和重点服务,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更完善。
要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计划,推动剩余育种产业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比去年有个不同,就是用较大篇幅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就此提出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比上一年下降了16.4%,进口量9652万吨,自给率仅15%左右。”霍学喜说,今年格外重视大豆、油料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和国际环境使大豆和油料的进口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的大豆、油料生产依然面临着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去年6月,中国农科院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阿里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农科院相关专家表示,未来希望通过该项目把育种时间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助力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
霍学喜认为当前,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生物育种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依然较为薄弱,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缺少企业主导型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品种创新平台。
“就像中国农科院和阿里打造的智慧育种平台一样,应该鼓励采用生物、信息、数字技术主导的育种模式和技术路线”,他说。
在今年两会上,霍学喜将对推进我国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递交有关提案,建议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计划,培育企业主导型产业化平台,营造生物育种产业化市场环境。(光明网 李文)
霍学喜委员:推进我国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十四五’规划将生物育种列入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前沿领域,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生物育种是农业科技领域最具引领性和颠覆性的战略高新技术,围绕抢占未来农业技术制高点和发展主动权,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高度重视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霍学喜表示,中国应该聚焦应对全球生物种业竞争,确保种业安全及持续竞争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安全,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生态、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计划、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生物育种科技强国建设。
“然而,生物育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产业化政策不匹配、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业态,生物育种技术及产品监管效率低。”霍学喜建议,针对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和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需要在现有管理条例基础上,完善相关安全评价的技术指南和产业化应用的管理规程。“特别是应该针对转基因产业化配套法规滞后、产业化进展缓慢问题,在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布的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管理、加工审批规章的基础上,增加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管理办法。”
他还建议,针对转基因衍生品种审批程序简化、转基因品种的标识修订、除草剂残留限量标准、抗性治理庇护所制度、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赦免等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法规和配套措施。
霍学喜还提到,目前生物育种产业化也面临缺少企业主导型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品种创新平台,种业企业在整合种植资源、集成技术、聚集人才和资金方面乏力等问题。对此,他建议培育企业主导型产业化平台,以营造有效市场环境为基础,以创建装备先进、研发能力强、市场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一体化种业企业平台为目标,推进降低生物技术品种研发监管成本、缩短监管周期,保障生产领域及时获得低成本、多种优良性状的品种;改进市场监管的透明度,为新品种研发提供清晰、可预测、有效监管途径,促进低风险基因工程品种推广;简化低风险生物技术品种上市的监管程序,确保生物技术品种得到迅速审查、获准上市。(《人民政协网》鲁雅静)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