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表现在中西部和东部的区域差距上。不管是 “双一流”高校分布还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流动,都趋向于东部区域,使得区域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马太效应”。
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促进区域内高校协调发展,关键要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区域内高校都承担着支撑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有着相近的目标定位和实现互补发展的良好基础,关键是要找到合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他补充道,一定要摒弃“不良竞争”,杜绝“互挖人才”,积极搭建高校间人才合作的平台;要携手攻克区域发展中的难题,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通过联合申请重大科技项目,集聚优势,共同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等,最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区域高教差距,既不能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靠投资推动办学的路子,也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积累缓慢发展,而是要坚持自身特色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双向发力’。”
吴普特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给予中西部高等教育更多倾斜性政策支持,特别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
具体而言,首先是解决办学经费投入问题。他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多部委与地方政府协力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常态机制,汇集各类资源形成合力。国家在中西部布局建设大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助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中西部高校也要找准与国家区域战略需求的契合点,做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其次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约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瓶颈是人才短缺,核心原因是引进和稳定人才困难,根本原因仍是区位问题。考虑到中西部人才所在地方和单位难以或较少能提供配套支持等因素,国家应给予中西部地区国家级人才计划更多名额,为入选者提供比东部地区翻一番的政府资助。另外,还要切实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切身利益问题。高校要坚持做到按需引进、精准引进,用有限资源引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最为急需的人才。
第三是支持中西部高校国际化办学。要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高校发挥地缘优势,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开展多领域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中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更需突出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评价机制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把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支持导向。要破除“五唯”,不能急功近利,注重对发展度和成长性的评价,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21-03-09 第5版)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