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奋进新征程】(7)郭军: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成长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毕业投身西农热土的17年,在“诚朴勇毅”校训精神的熏陶下,在康振生院士等一批优秀学者的引领下,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国家级领军人才,植保学院郭军教授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而自信。他为人师表、勇于创新、笃行致远,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成绩斐然。他常说:“加入植物免疫研究团队,成为一名西农人,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西农成就了我,我将扎根西农,服务西农,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全部力量”。

郭军和学生在一起_副本.jpg

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2005年,郭军博士毕业后入职我校,加入了康振生教授团队。尽管研究前景可期,起步却很艰难,毕竟新的研究方向得一切从头开始,有点担心自己的积淀和经验无法胜任。在康振生教授的亲切鼓励和大力支持下,他果断放弃此前擅长的研究领域,迅速投入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的研究领域。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来西农,就进入了‘国家队’,拥有一流实验设备、国内外优秀同行汇集……”在这里,郭军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研平台。

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通常可以造成小麦减产10%到3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条锈菌致病性变异不断产生新菌系,导致品种垂直抗性容易“丧失”,同时传统抗锈育种面临着抗病种质资源有限、基因资源挖掘不足的难题。

针对以上生产难题,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解析小麦与条锈菌互作分子机制,挖掘新基因资源,开发新型抗病策略,改良小麦抗病性”的研究思路,重点攻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小麦抗病因子如何防卫病菌侵染?条锈菌致病因子如何调控小麦免疫?基于互作机制解析如何改良抗病性?

针对这些“锈病之问”,郭军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兼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几乎全年无休。

“我最喜欢的就是放假的时间,因为在节假日我更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如果不出差,每天早上郭军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

“我一直谨遵康老师的教诲——‘多去一线,与学生在一起’”。这最朴素的语言背后,是他牺牲无数休息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潜心钻研的付出。

在郭军忘我工作的影响下,当班主任时带的学生郭嘉,如今已从他的助手成长为副教授、青年人才。郭嘉拿出自己被改得“一片红”的第一篇论文说道:“这是郭老师亲自修改的,当时修改到凌晨2点,我一直珍藏着。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总是能在办公室找到他。”

郭军的勤奋与努力,也激励着课题组其他成员不断进取,奋斗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第一线。

秉持“有态度、有创新、有合作、有恒心”的 “四有理念”,郭军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发现了小麦抗病新途径,揭示了病菌调控小麦免疫新机制,挖掘到新的重要基因资源,创制了一批持久抗病材料,探索实践了新型抗病策略,为抗锈育种提供了资源储备与理论依据。

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工作期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第七和第九完成人)、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入选202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精心教育为国育才

工作以来,郭军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草地保护学》《粮食安全与植物保护》等课程教学,教学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郭老师常告诉我们,一切德为本,在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的加持下,有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还要勤动脑、多思考,专注做一件事,这样才能成为自立、自强、自信的人。”即将跟随郭军读研的大四学生潘哲宇说。

把科研成果体现并融入到教学中,用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是郭军一以贯之的做法。

在本科教学中他大力推广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他先后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科创项目、毕业论文(设计)71 人次,指导的本科生中获国家奖学金3 人、校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4 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郭军倡导“师生平等、开放交流、协作共享”的理念,构建了以“导师负责、合作指导、分组管理、因人施教”的研究生指导模式,按照研究兴趣和方向划分研究小组,并依据小组方向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建立合作指导模式,充分整合校内外的师资力量。

他一直坚持每周“面对面”的学术例会,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教授与研究生直接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合作能力。近五年,支持和资助研究生48人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高水平学术会议。

郭军指导的博士生柏星轩,毕业后继续留在课题组做博士后,“郭老师求实创新的科研态度、平易近人的待人风格、善于团结协作的干事作风,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种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话里话外,柏星轩充满了对导师的敬佩与感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以来,郭军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36人,其中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7人。培养的研究生获国家级、省校级等各类奖励、荣誉38人次,占指导研究生总数的52%,其中2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陕西省优秀毕业生、1人获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二等奖。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72%继续从事涉农行业。2022年,郭军荣获我校研究生“优秀导师”、首届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热心管理工作谋划学科发展

2014年,郭军开始担任植物病理研究所副所长,2016年12月成为植保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推广、研究生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虽然行政工作与个人教学科研工作时有冲突,但郭军处理的游刃有余,实现了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双肩挑’的教授和管理者,做好管理就是做好师生服务工作;行政工作历练会开拓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个人教学科研工作。”郭军说。

植保学院作为研究型学院,郭军一直致力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制度,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学院的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院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6亿元,较前五年增长39.8%;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地区合作重点项目1项;获批农业部杨凌示范区国家农作物新品种特性鉴定站1个。发表研究论文1193篇,其中在CNS子刊、PNA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42篇,较前五年分别增长10.9%和366.7%;出版学术著作19部;以第一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针对植物保护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郭军,创建并应用了“以职业胜任力为培养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后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服务三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该成果还荣获2018年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实践教学一等奖。

有着海外学习经历的郭军,十分注重学科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2022年全国首个植物保护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我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成功获批。项目的获批是植物保护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新突破,有利于促进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双方学科专业优势特长,推动植物保护一流学科高质量建设。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今后我将继续践行西农精神和东南窑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一批卓越植保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为建设国际一流植保学科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郭军表示。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