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创新赋能:聚力助推陕西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下)

——来自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服务三秦大地的故事

激活“一池春水”

6联盟项目验收现场2_副本.jpg

仲秋的三秦大地,天高云淡,硕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汉中农科所的李英研究员带着她的“花色油菜产品新品种”,刚参加完省科技厅、省科协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20多个橙红紫白的彩色油菜花标样引得满堂喝彩,而且含油量测试达49%以上。“这意味着产量增加10%,效益会大幅增长!”李英说。

2016年以来,作为联盟重大项目负责人,她在项目经费支持下,顺利培育出了11个油菜新品种,其中7个品种转让给了种业公司。事情越做越大,她接着顺利申报了省农业厅、科技厅两个研究项目。“以前不敢和高校、大单位比,现在很有信心!”

为什么不敢比?因为汉中是稻米主产区,占全省的70-80%,但它在全省又不是主要作物。“非主流”让汉中农科所难以申请到像样的大项目,残羹剩饭吃不饱肚子,人也就没了劲。拿汉中农科所科研管理科龚亚丽话说:“多年我们农科所就像小媳妇,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改变是在2014年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成立后。短短的几年,汉中市农科所先后申请到联盟资助项目8项,经费164万元。“这些钱太顶用了,我们一是有事干了,二是能干成事了!”王宝副所长提起联盟项目就赞不绝口。

借着热乎劲,所里也自筹经费76.21万元配套开展,汉中农科所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组建起17个团队,一班人马撸起袖子,协同大干。

意想不到的雪球效应连续出现,联盟项目的顺利实施催生出多个省市项目。汉中农科所借联盟项目申请到一项经费达100万元省农业科技创新集成推广项目,还完成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项目4项,仅2020年农业科技创新集成推广项目就喜获陕西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

建立联盟项目经费保障机制是干事创业的关键。校领导班子这几年人员有变化,但对联盟的重视和支持从未有变。在联盟成立之初,我校就与杨凌示范区共同设立了联盟基金,至今双方已筹资1180万元。接着,省发改委从2016年开始,每年支持联盟300万元,目前到位经费达1500万元。联盟各单位配套资金378.87万元,利用多种协作模式,又筹资151万元,此外还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渠道支持,这些都有力支撑了联盟项目的顺利开展。

联盟以项目为火种,点燃了各地基层科研单位干事创业的激情。所有的10个地市农科院(所)都行动起来了,安康农科院组建起5个团队,商洛农科所组建起8个团队,榆林农科院组建起6个团队协作攻关……他们纷纷依托联盟项目,自筹资金,组建团队,开展攻关。

“每笔都是雪中送炭的钱!”这几年宝鸡农科院从联盟获得189万元的项目支持。有钱好办事,他们共引进甘薯、豆类、辣椒、小麦新品种36个,新品种推广面积315万亩,新技术推广面积115.75万亩。

2019年10月13日,陕西省第一个乡镇级甘薯专家大院揭牌仪式上,宝鸡市农科院刘明慧研究员被聘为首席专家,延安市农科所郑太波主任被聘为科技专家。“建起陕西省第一个乡镇级专家大院,这太振奋人心了!”刘明慧喜不自禁。

据统计,6年来,联盟通过设立联盟基金,围绕陕西农业发展3+X战略,资助各类项目共计112项,其中重大项目23项,示范推广项目89项,项目总经费达2607万元,涉及苹果、设施蔬菜、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猕猴桃、油菜、茶叶、食用菌、花卉、魔芋等19个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撬动多方资源,形成联动保障机制,是确保联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联盟秘书长张建平说。

随着项目相继结题,成果令人瞩目。

汉中农科所建成了面积40余亩的陕西集中保存茶树资源最多、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引进9个优质、早熟、高糖系柑橘新品种,解决了长期以来汉中市柑橘特早熟品种较少、产量大小年的问题;建立示范基地35个。

2015年,安康农科院拿到了第一个猕猴桃研究项目,就是联盟给的,如今他们的工作做的风生水起。从我校成功引进栽培的5个猕猴桃果品获得全国猕猴桃联盟品鉴会和杨凌猕猴桃联盟年会金奖、优秀果品奖,制定了陕南山地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他们先后育成了6个品种获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育成首个魔芋杂交新品种“安魔128”通过省级鉴定,成功研发的魔芋新型食品被企业转化。现在的安康农科院,已经成为安康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辐射高地。

各地市农科院(所)纷纷跃上了科技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西安市农技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甜瓜项目探索出5个甜瓜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栽培技术措施,延长了我省关中地区甜瓜的供应时间;渭南林业工作站加大设施有机冬枣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实现新增产值2250万元;延安农科所解决了延安谷子主产县区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榆林农科院大力开展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增收54000万元;商洛农科所有效解决了商洛食用菌产业技术瓶颈,2019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达到3亿袋……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通过联盟91个项目实施,各地市农科院(所)共培育新品种40个,引进作物新品种669个,形成各类标准54项,集成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模式97套,申报专利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8篇,其中核心期刊33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累计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9万多人次,同时以联盟项目为基础,获得各类奖项18项。

让安康市农科院尤其有成就感的是2019年,他们单位由农科所升级为农科院,并专设了魔芋研究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通过联盟全方位支撑,我们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科技成果奖励再上新台阶;三是科技论文质量有效提升;四是科技研发多元突破。”安康农科院张百忍院长掰着指头细数道。

播撒未来一片希望

7年轻人走上前台_副本.jpg
年轻人走上前台

在安康农科院,我们见到了六七位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他们个个挑起了单位的大梁。

据联盟秘书长张建平介绍,从2018年开始,联盟加强了对各地市农科所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在项目申报时明确要求除重大项目外,其他项目主持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目的就是为各基层单位培养一批用得上、懂技术、留得住的年轻科技人才。”张建平说。

安康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副所长张文慧深有体会:“如果不是年龄要求,我们年轻人想申报项目太难,更别说做主持人了。联盟要求项目中期检查、终期总结必须是主持人汇报,对我们特别锻炼。”

在汉中农科所,有3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年轻科技人员,他们大部分都在联盟平台上开展工作。“这两年我们的获奖项目,大部分主持人都是年轻人。”王胜宝副所长说。

汉中农科所的张先平第一次拿到的一个小麦研究项目,是在联盟平台实现的,这笔12万元的经费,帮助小伙子实现了他心里的第一个职业目标,这个项目后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面向年轻人倾斜,给了他们成长的平台,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各地市农科院近年来倍受青睐,吸引众多毕业生纷纷前来求职,仅安康农科院就录用了来自华中农大、北京林大、西北农林、甘肃农大等高校的20余名优秀毕业生。

渭南农科所过去留不住人,这两年一下子来了19个研究生。由以前3个年轻人到现在20多个,彻底解决了课题主持人不足的问题。

切实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农技人员科研素质也是联盟的一个重点。依托我校的人才优势,联盟对各地市农科院(所)科技人员系统开展项目研究设计、实验方法手段、数据分析处理等一系列培训,5年来共举办联盟成员单位科技骨干培训班5期,参训人员186人。每年一次的学术交流会,邀请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主旨报告,使基层科技人员了解到最新农业研究动态和进展,也使联盟成员单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过去大专家我们是只闻其名,现在能直接指导我们,太受益了!”张文慧一脸喜悦。

“联盟搭建平台统领管理,无疑强化了地方农科单位工作的规范有序,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联盟特聘专家农学院张保军教授评价道。

“地市农科所过去没娘家,上面没人,下面没腿,现在有了组织,有了平台,有了技术源头,有了后备队伍,事业真的是一片兴旺!”汉中农科所副所长郝兴顺深有感触。

从三没到四有,是全体联盟人的共同付出。

8联盟学术交流会2_副本.jpg

团结有力量,合手著华章。从山区到平原,从阡陌到果园,从陕北到陕南,从秦岭深山到渭河两岸,绵延的八百里秦川沟沟坎坎、村村落落之间,印满了联盟率领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服务三秦的勤奋足迹。

“作为本区域内重要的科技源头和创新源,联盟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联盟大协同、大联合的优势,为陕西乡村振兴和全面决胜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盟理事长、我校校长吴普特对联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农科、新农人。复兴路上的追梦者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