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27)华罗庚西农行

作为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及复变函数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华罗庚把数学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了“优选法”和“统筹法”并做出了重大贡献。初中毕业,自学成才为中科院院士的华罗庚20世纪50年代曾来西农视察,所做报告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照片00010 华罗庚来做报告 1956年_副本_副本.jpg

1956年12月6日下午,华罗庚在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后面的小广场(即现在的先贤广场),为全院师生及杨陵相关单位科研人员,作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的报告。

“我来到了‘碧蚂一号’”的故乡,华罗庚的开场白一下拉近了与在场3500余名师生的距离。作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报告中一再强调自己对科学研究仅仅是个开始,学科学必须打好基础,必须要独立思考,逐步消化,循序渐进。

“学科学一定要穷追”,他用自身经历反复向师生强调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具有系统性,需要步步深入。以数学为例,后面的定理建立在前边定理的基础上,如果前面没有搞懂,后面就难以理解。如积分是建立在微分的基础上,而微分又建立在更前面极限的基础上,因此,穷追不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证明原理和定理,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前边所学的定理、原理,让我们学会更熟练地运用所学定理、公式等。“穷追也就是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科学知识”。华罗庚强调说。

谈到读书,华罗庚说,读书有死读书和活读书,如果是死读书,就会觉得书越读越厚;如果是活读书,就会觉得越读越薄。死读书是死记硬背,而活读书则是随时理解道理,总结出规律,摸出其根源所在,就能应刃而解。“死读书和活读书的区别就在于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如果把书作为工具,让它为你服务,则书上的知识便活了,就有了生命力。”

“要打好数学基础,必须经过两个过程,即开始时由薄到厚,再消化后由厚到薄。”华罗庚举例说,几何有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投影几何、解析几何、矩阵几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点、线、面、体,且都是由“点”汇合而成。抓住这一特点,再难的题都难不住。

讲到学习动力时,华罗庚强调,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而来,只有锲而不舍的人才能得到,“日积月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光阴”,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然会摔跤,一事无成。

谈到成功时,华罗庚说最大的秘诀是时间,分秒必争,专心致志。时间由分秒积累而成,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收获。凡是在科学上有成就的,毫无例外都是会利用时间的能手;专心致志必须做到一心不能两用,更不能让闲事打扰,正如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华罗庚的勤奋众所周知,正如他所说,人的聪明是勤奋学习来的,勤能补拙。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能的。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他是勤奋自学成才的巨匠,又是终生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的爱国知识分子,20世纪60年代,他致力于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深入工农业生产一线,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一批理论与应用结合的成果。

华罗庚的报告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水利系58级学生张怀蓀感慨地说,自己要改进学习方法,一定把功课学懂、学会,为向科学进军打下好的基础。农学59级学生胡培芝、崔瑞莲表示,华先生的报告使我们在向科学进军途中找到了更正确的方法。

在西农期间,华罗庚在陈吾愚副院长等陪同下,参观了石声汉教授等的古农学与闻洪汉教授的多年生小麦研究,登上三号楼平台瞭望校园全貌,晚自习时,他专门到学生宿舍了解同学住宿及自习情况。晚上,召集学校有关教授及附近科研机关研究人员举行座谈会,听取了大家对招生、教学科研、科学规划、基建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