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支部:知行结合,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
为更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学校乡村振兴标杆建设的目标,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党支部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开展了暑期“三下乡”“西北乡村调查”“西北能源调查”“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等系列工作,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初步构建了乡村振兴的西农范式。
(一)“支部+”模式推动党员学习常态化
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坚持将党小组建在学科方向上的党建思路和坚持“传、帮、带”优良传统不停歇的“3+3”和“3+3+N”的基层党建新模式,具体地组织、推动和指导每个党员的日常学习。通过组内协作与组间竞争强化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督促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监督和检查党员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决议及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同时通过党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切实做到将支部建设、党员教育、联系群众、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服务区域发展
(1)开展乡村调研,梳理乡村类型
以支部书记杨改河教授为总策划,支部成员为主要力量的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于2019年开展,完成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除东四盟)、西藏七省区,4.7万多个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获得了4.6万个乡村的69个调查指标的有效本底信息,搭建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基础信息平台,首次发布《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总报告及七省分报告,将七省区乡村类型划分为生态保护型、粮食主导型、果蔬园林型等11种类型,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2)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指导地方发展
支部师生党员凝心聚力,发布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乡村振兴技术标准体系五年规划,并先后承接《杨凌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韩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三原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武功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淳化县乡村振兴规划》等。
(3)下乡服务“三农”,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支部书记杨改河带领党员师生多次前往关中、陕南、陕北地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当地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及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等调查,分析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依照本地产业发展特点,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导师和学生联动组队,以实践为本,从专业角度深入“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人才振兴
(1)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人才-乡村并进体系
目前,党支部已选派多名研究生赴韩城、延安河庄坪镇开展乡村振兴驻点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和地方政府管理人员专项研究生培养计划三个层次的“1规划、5建立”的乡村振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
养模式和校地合作机制,为乡村人才振兴贡献了西农智慧和方案。
(2)开展乡村振兴技术培训以及咨询报告,夯实支部堡垒
针对乡村振兴发展特点和地方发展的需求,支部成员受邀相继开展了多项乡村振兴的技术培训和讲座。支部书记杨改河教授在西藏农牧学院邀请下,指导西藏乡村振兴发展,并做了题为《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与行动》的主旨报告,从乡村振兴的再认识出发,介绍了乡村振兴实施以来的西农行动,并最终落点于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从多角度为西藏乡村振兴的实施提出了西农建议。支部成员冯永忠教授受安康市长安银行党校邀请,为长安银行工作人员作了“乡村振兴:认识、途径和实践”报告,以实际行动强化支部堡垒作用。(王晓娇 朱玉帆)
植物病理学科教工党支部:“学做结合”树模范 “朋辈引领”共进步
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培育以来,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科教工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争创高校一流基层党支部”为目标,秉持“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的工作理念,以“学做结合、朋辈引领”为抓手,把支部建设与发展融入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中,使支部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一面旗帜。
1.突出支部政治功能,使党员教育落到实处
支部不断抓好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内容上要求每位党员全年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制度上要求有考勤、有记录、有心得;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和“三会一课”规范化。通过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理论学习与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党员教育落到实处。
2.加强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管理有“尺”可依
优化支部管理模式,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植物病理学科党支部党员学习考评办法》和《植物病理学科党支部优秀党员评选办法》,以此进一步监督管理党员同志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学术道德、严守纪律底线。同时,将党员学习考评结果作为年底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3.着力创新政治生活方式,激发党支部活力
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政治生活方式,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每年请两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上党课,且每年举办1次主题特色党日活动。同时将支部生活与学院教学系、研究所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多元化的党内政治生活。
4.传承学科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支部注重文化育人功能,凝练形成了“传承—无形的力量”的支部文化。通过开展“争先进、学榜样”“讲好东南窑故事”等系列活动,邀请康振生院士、吴云锋教授、王晓杰教授等优秀共产党员讲述自己的教学科研成长经历,引导支部青年教师以先进人物为标杆,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
5.打造“开放式”党支部,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支部与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党支部共管共建,对标各业务关联度,让支部共建成为多家单位交流协作的“润滑剂”,增进高校与基层农技部门的相互结合。针对生产难题,组建党员专家突击队,奔赴生产一线共同协商,为群众解决重大病害诊断和防控难题,进一步促进了科研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交往、业务工作融合,有效提升了支部的服务能力。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