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切身感知“三农”的收获和体会

机电学院迟茜:做好教学科研与农业的实际结合

在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随着真正下到农田,我逐步体会到这次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了解到农业中的考种育种是一个需要持续很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并且需要辛苦的田间试验,可以说是“顶严寒、冒酷暑”的工作,并且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细致地数据测量及统计工作,使我对农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随着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过程及相关农学研究的深入了解,我的研究思路也不断地做着调整。首先使用研发的“叶绿素仪”进行了田间数据采集进而优化和推广使用,解决了田间实用仪器开发的数据标准化问题,为以后的便携仪器开发开阔了思路。之后了解到小麦抽穗后要定期对一定数量的麦穗从小到针眼那么大的籽粒到成熟期的籽粒粒数进行人工计数。这使我意识到,之前“坐在办公室”的研究思路——基于机器视觉对成熟后麦穗籽粒的计数研究,对于育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仅通过机器视觉对生长初期的籽粒计数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结合了解到的目前站上的小麦估产主要是通过对一块地的前、中、后三点的一平方米金属框中的麦穗进行人工计数进行的,费时费力,我的研究思路由最初的籽粒计数转为不同生长时期田间麦穗的识别及计数,以便后期的产量估产,这可能更适合实际的应用,希望真正实现“用得上”。

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路。作为一名工科教师,我一直觉得所教授的“通信原理”“电子技术”等课程与倡导的思政教育很难结合、融入,通过这次活动,我理解并找到了它们能紧密相连的点——对农业的热爱!我希望把我对农业的这份情怀和责任也带入课堂,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明确目标,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做出贡献!

生命学院赵亮:拓展科研思路 促进课堂教学

6月,我走进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实践锻炼。期间,发现了在猕猴桃园中藜(即灰灰菜 Chenopodium glaucum  L.)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而在邻近的葡萄园和苹果园中藜的长势并不突出的现象。

为什么猕猴桃园中藜的生长优势如此明显?猕猴桃和藜之间是否有正向的互作关系?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请教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实验站的站长郭延平教授和猕猴桃专家陈永安研究员。“这个现象以前没有引起重视,灰灰菜是一种环保的野生菜肴,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做猕猴桃园春季的绿肥。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土壤酸碱度、设计对照、化感实验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深入探究该现象的机理”。

经过近两个月的对比观察发现,藜生长旺盛的地块猕猴桃发病率较低。在综合实验站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一整套实验方案,和本科论文设计结合起来,正在培养两名本科生。“下一步,我想将这个现象和我们后期的成果带入课堂,讲讲我们身边的科研故事”。

理学院武登辉:驻站实践锻炼是教学的活化剂

在斗口站,通过参与小麦、玉米、油葵和芝麻等的试验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我不仅认识新的农作物品种及其生长特征,也逐渐了解了数学工具用于农业数据处理的过程。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农作物试验中需要大量的数学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体会到数学与统计工具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我承担了面向农林水等专业本科生的《概率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次经历让我明确了学生今后可能使用数学工具的试验过程。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后在给相关专业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中,我将更有针对性,有更好的实例,对我的教学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学院段翔:实践锻炼对科研思路的启发

在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刘占德教授讲述了产业化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刘教授提到,猕猴桃在采摘后会剩余大量的藤条,作为废弃物处理。实际上,这些藤条内蕴含“珍宝”,茎内的胶液是优质的胶质,但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巧合的是,这与我们团队当前关注的科学问题契合。

近年来,食品分子营养与健康团队致力于天然活性组分在食品中的应用,旨在提升天然产物的附加值。其中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装膜是一个新兴的应用方向。传统包装膜为塑料材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人们对绿色材料的愈加青睐,天然基材料的生物膜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在得到刘教授启发后,我们查阅文献,了解了猕猴桃胶的化学组分,发现它的特性非常适于作为天然膜材料的基质。就这样,刘教授为我们拟定好了工作计划,即以藤胶的高值化利用为切入点提升猕猴桃的附加值。我们打包了一捆,带回实验室开展研究。之后的研究结果不仅预期为猕猴桃高值化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契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素材的生动性。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