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上合农业 西农担当】(2)设施专业:在融合中发展发力

由我校设施农业专家参与规划和建设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的实训基地。

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主办,以“智慧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视频研讨会在杨凌召开,中外10名政府官员、农业专家先后作交流研讨,农业农村部西北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校邹志荣教授是其中唯一的设施农业专家。

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赫然在列。

近期,接连出现的几则新闻,让我校设施专业成为校内外关注的焦点。而梳理一下这个专业的来龙去脉,一个关键词——融合,就会闪耀而出。

农工融合,设施专业全国首创

1设施专业学科带头人邹志荣教授与学生李建明教授在实验室里交流_副本.jpg
设施专业学科带头人邹志荣教授与李建明教授在实验室里交流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国人就利用温泉种出甜瓜,而汉朝还利用设施种植蔬菜,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设施农业国家。让传统种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周年生产,改变市场供应状况,更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是设施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代表的我国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生产的发展对农业院校教学内容提出了新要求。“那时候,我们的蔬菜专业本科教育缺乏复合型人才,种植与建筑两张皮,懂作物栽培的人才,与懂温室建造、环境控制的人才是分离的。”说起当时的专业教育现状,邹志荣教授记忆尤深。

1988年,邹志荣从日本研修归来,开始着手改革。他组织有关教学科研人员,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园艺设施学》教材,并在教学中应用。1999年,我校在园艺本科专业中专门设置了设施园艺方向。

新方向的设立得到了社会的热切回应,也给了学校极大的鼓励。2002年,邹志荣教授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课程组人员组织申请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审定批准,此举不仅填补了我国本科教育在设施专业上的空白,在世界上也是首创。我校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邹志荣教授也成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的创始人。

“新专业是工科与农科的交叉融合。”邹志荣介绍,学校从校内外选聘了一批作物、土建、机电、信息等专业的农科和工科背景的骨干力量组成专业教学团队,聘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专家为客座教授,还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新专业教育的创新实践顺利展开。

2003年9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首届本科生两个班60人走进我校;2006年,设施园艺学博(硕)士学位授予权花落我校。18年来,我校已累计培养设施专业人才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820人,博硕士研究生174人。

我校毕业生不仅成为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产业技术骨干,目前在全国40余所高校和职业院校的设施专业师资队伍中,也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李建明、贺忠群、李清明、张毅、程端峰、许红军等优秀学生在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设施农业系主任或部门负责人,成为全国设施农业学科的青年领军人才。

校区融合,设施农业杨凌示范

2邹志荣教授带领客人们参观新天地农业示范园_副本.jpg
邹志荣教授带领客人们参观新天地农业示范园

1997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1998年,我校与杨凌示范区的首次融合就在新天地设施农业展示园建设中得到体现。邹志荣教授作为新天地园区的总设计师,带领课题组人员参与了该园区的整体设计与施工建设。

新天地设施农业展示园里建有大型连栋温室4栋、日光温室8栋、科技培训中心一个,展示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双层充气薄膜温室、无土栽培、立体柱式栽培、双跨连栋日光温室等设施结构与装备,生产出新鲜绿色的番茄、黄瓜、彩椒、香蕉、西葫芦、香椿以及惹人喜爱的蝴蝶兰、红掌等产品。

新天地设施农业园建成后对外开放,不仅成为我校师生教学、科研与实习的基地,更吸引接待了各级领导、农民群众和游客几十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杨凌示范区一张靓丽的农科名片。

2008年,杨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筹备建设,邹志荣教授又带领设施农业团队进行设计。该园区2009年11月对外开放后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成为杨凌农高会的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样板。

在随后的岁月里,以我校设施专业为核心的区校融合在杨凌遍地开花结果,示范引领成效突出。而李建明教授指导建立的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更成为其中的明星。

这个创新园位于揉谷镇白龙村,主要应用的是我校设施专业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非对称大跨度双层大棚,这种新型大棚收益高、土地利用率高、便于机械化实施,成为全国职业农业的实训基地。2017年7月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走进了这个创新园的展厅,参观这里生产的蔬菜瓜果,向李建明教授询问设施农业的奥秘,勉励农科城科技工作者要让农业插上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的实训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从2018年起开始校区融合建设,奔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园区集成创新了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其中大部分为我校设施农业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参观者的普遍好评。

“自1998年以来,我们每隔10年就在杨凌组织设计建设一个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邹志荣教授说,学校依托各类示范园不仅展示了科技工作者的新成果,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示范区依靠高校科技人员的成果展示了高新技术,也辐射带动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区校融合成为生命共同体,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共生。”

深化融合,建设强国服务世界


邹志荣教授与团队成员李建明、胡晓辉、杨振超、张智、孙先鹏、丁明、甄爱、曹晏飞、李小靖在研讨

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奉献,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者来说,恰如其分。

邹志荣教授作为设施农业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主任,组织全国同行专家编写出版了11本专业教材,其中有《园艺设施学》《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等。他还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成立了设施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研究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李建明教授主持完成了《设施农业实践与实验》《高级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全国统编教材4本。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邹志荣教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

“我们团队每年要出版一本专业教育或实践教学的专著,还负责撰写该专业的国家建设规范与发展战略报告。”李建明教授说。李建明1987年就读于我校蔬菜专业,毕业后留校,与邹志荣教授一起进行了设施农业新专业的改革建设,是邹志荣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如今已成长为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

团队紧抓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节能日光温室和大跨度非对称保温大棚设计建造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温室水分环境调控、设施蔬菜高效栽培等方面实现了理论与技术突破,第三方科技技术成果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自1998年,陕西省政府4次将设施农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均由该团队作为技术主体依托力量。

“设施农业团队虽小,但成果产出大。”已近65岁的邹志荣教授还奋斗在教学、科研与产业一线。他介绍,团队目前共有10名教师,工科与农科背景的教师比例为1:1,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团队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河南等省区有名的现代农业园区里都留下了鲜明的西农印记。

日前,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亩,面积占世界设施面积的85%以上,但与世界设施农业强国相比,在人才与技术方面仍有不少差距。邹志荣希望今后能多选留和引进一些具有学科融合背景的青年人才,“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我国设施产业由大国迈向强国培养更多力量”。

据了解,我校设施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已作了修订。“简单讲,主要就是培养学术精英和创新创业技术领军者。”李建明说,我们的理想就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生物、工程与数字化农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智慧型设施农业新人才,破解设施农业卡脖子技术,构建中国设施农业科技链体系,引领中国设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西农贡献,为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