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一场特殊的新年“茶话会”

“我们更关心学到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学习和科研中。因此,我认为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

“老师对我们关怀备至。会逐个检查作业并提出修改建议;会经常和我们聊天;教室的水没了,老师还都会第一时间把水票送到教室。”

……

冬日的五台山上,寒意袭人,信息学院副203会议室内却是暖意融融。口字型会议桌上,“东道主”精心准备了口罩、手套和小食品,摆放在每一个座位上。原来,一场名为“1217”班师生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

何为“1217”班?2020年12月13日,我校人工智能辅修专业首批招生正式开班,该专业共招收2个班60名2019级学生,分别来自全校17个学院,涉及29个专业,副校长冷畅俭将其命名为“1217”班。

1月23日上午,经过寒假十余天的集训,我校首届人工智能辅修专业的学子们完成了“人工智能导论”和“Python应用技术”两门率先开设的课程考试。这也标志着该专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辅修专业是在学校建设新农科、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开设。当天下午,为着力落实学校“办好人工智能辅修专业,树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典型示范”的总要求,进一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乐趣和疑惑,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1217”班的学子们受邀来到这里。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才能听到学生的心里话。”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桂玲很期待这次的“茶话会”,“只有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小事着手,才能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大目标。”

会上,刘桂玲还详细介绍了学校寒假疫情防控要求,叮嘱同学们离校时应选择直达交通工具,减少旅途中转,做好个人防护。

“这位穿黄色衣服的同学,上次开会听过你的发言,你就带头讲讲吧!”陕西省教学名师李书琴教授语重心长地介绍了专业建设背后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被“点名”的高京是化药学院的学生,同学们都称他为“大佬”。

看着老师鼓励的眼神,高京谈到,人工智能是辅助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的深入,自己获益良多,还找到了人工智能与科创项目的结合点。

“我们更关心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学习和科研中。因此,我认为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假期集中式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串联。”做了一回“出头鸟”的高京说,他希望能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完成老师布置的当堂任务,便于老师分类答疑及统一答疑。

杨博是水建学院的学生,他向老师“挑刺”:“我热爱运动,放寒假后可把我“闷坏了”,希望能组织文体活动,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交流学习。“

杨博坦言,学院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老师们关怀备至。疫情特殊时期自己也能理解,希望疫情过后能早日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挥洒汗水。

“大家的提议都非常好,我们会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出来,认真研讨。”人工智能辅修专业负责人孙健敏副教授边听边记。

和老师们面对面聊天,原以为会紧张到手心冒汗的生命学院王雅懿笑着说,她并没有python编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比较吃力。她提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课前将全部课程内容提前公布,并定期布置适当作业,给需要夯实基础的同学一些“提前量”,以便高效地将课程理解得更加深刻。

其实,为了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到辅修专业课的学习,任课老师们也是“脑洞大开”。

“90后”青椒杨婧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本硕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的她很清楚“人工智能导论”是一门理论课。

“自讨苦吃”的杨婧,“硬生生”给导论课加上了实验课。

深度优先搜索求解新冠肺炎传播度就是杨婧给学生的“加试题”。“真的有学生做出来了,还做的很好,我觉得已经有研究生的水平了。”杨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培养对象为全校非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学制两年。课程分为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AI在农业领域应用课程和综合实践四个学习阶段10门课程。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数理基础、核心原理和关键技术,具备大数据思维、能运用AI模型及工具解决农业领域智能应用,服务于未来农业发展主战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打破教与学的界限,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共同探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时隔一个月,副校长冷畅俭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依然萦绕在师生的耳畔。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茶话会”活动,在讨论中不断提升辅修专业建设。在躬身践行“博学善思躬行致知”的学风,“敬业精业问辩求真”的教风,“教稼务本求实创新”的校风中,激发出更多的活力。信息学院院长张宏鸣会后介绍道。


编辑:杨远远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