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农学人的幸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对于学校大多数师生来说,返校意味着进入“三点一线”的常规校园生活,然而,对于农学院的每一位师生来说,意义却与众不同。在返校的第一时间,5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心中最惦记的还是自己的科研进展,不顾旅途劳顿,搁下行李,直奔那久违的试验田。

  放心吧,今年苗子都好着呢!

  “都来了,大家都挺好吧?好,好,是应该去看看苗子。放心吧,今年的苗子都好着呢!”还是那熟悉又亲切的陕西乡音,徐爱遐教授的话直击在场每一位研究生的内心。

  徐爱遐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油菜遗传及分子育种,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的油菜授粉是最费时费力的工作,每年整个课题组师生全员出动,近20人投入授粉工作都会非常辛苦劳累。今年由于学生无法按时返校,课题组仅仅两位老师扛起重担,为保护学生的试验材料义无反顾地投入冗杂的试验,开展“油菜保卫战”,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来到地里看着已经硕果累累的油菜,想起离开前还是青青的油菜幼苗,在家的担心焦虑化为乌有,非常感谢老师们为我们守住最重要的试验材料。”密不透风的油菜地里,2019级博士研究生徐宇重复着蹲下、起来、蹲下、起来,一株一株从底往上,一截一截地测量着油菜灌浆期的性状,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微笑着说:“已有所成的老师们都这么拼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奋斗呢。”

  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青青说到:“返校后,看见导师帮忙做好的自交、杂交材料,感谢的话语难于言表,被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深深感动,惟有在以后学习工作中更加用心,发扬农匠精神,精益求精,才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我将以青年之热血,担青年之责任,秉承先辈意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五月的杨凌骄阳似火,我的内心充满希望和力量。”

  对于农学院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如果错过了作物生长的某些关键时期,可能这一年甚至几年的科研工作都将付之东流。在学生无法返校期间,徐爱遐教授的所作所言也是农学院老师们的真实写照,为保证每一位学生的科研课题不受影响,老师们亲自下田,对学生的试验田进行除草、浇水、施肥、取样等,有时候一名老师要兼顾多名研究生的田间实践,拖家带口下地劳作也是时有发生的事。

  农学人的幸福,天天都是劳动节

  “杨凌气象台2020年05月02日15时16分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史上最热“五一”到来的猝不及防,农学院的师生头顶烈日,身着实验服,捂得严严实实,汗水划过脸颊,或在斗口试验站的田地里播种玉米、或在曹新庄农场的麦田中记录生长情况……

  5月2日15时,玉米课题组杨琴教授带领11名研究生在官村试验站备播的田地里,顶着37℃烈日的炙烤,女生拉线,男生划行,沉重的划行器在男同学的手里变得轻巧、灵活,滴落的汗水汇进了一道道深浅相一而又横平竖直的播种线,像是在为迎接即将播下的“金种子”做洗礼。

  5月3日清晨5:30,晨曦微光中,师生们已经来到田垄上,开始了播种工作。摆种子、插标记牌、核验校对、播种,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一粒一粒的种子埋进土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踩紧。“对于每一个农学学科的科研人员来说,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是最基本的考验,在参与田间试验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的了解作物生长规律,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找准方向、层层深入。”杨琴教授说。

  “别人都说‘只要选对了人,天天都过情人节’,对于我们来说‘农学人的幸福,天天都是劳动节,大自然给我们补了天然的钙,劳动中拥有了健康的体魄’……”爽朗的笑声从曹新庄农场的麦地里传来,此时的小麦已经进入扬花期,自4月27日返校至“五一”假期结束,作物生理与农田生态实验室的研究生每天在试验地里除草、取样、田间观察等,没有休息一日,每到午饭时间便在试验地边找个小树下的阴凉,席地而坐,打开外卖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谈到为何能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乐此不疲,2019级作物学硕士张候平笑着说:“以前在自我介绍中要求说出自己优点的时候,我总喜欢用‘吃苦耐劳’来形容自己,自从选择了农学专业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深刻意义,如果连苦都没吃过,又何来的耐劳。我们农学人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意识,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我的试验已经全部完成,主要研究方向是油菜株型,此次田间试验主要是协助师弟调查分枝夹角等性状,完成好课题交接工作。” 4月中旬已提交毕业论文的2020届硕士毕业生郭娜早早申请返校,“五一”假期第一天就带领师弟开始了田间试验,她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种长征精神在实验室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毕业生,更有责任有义务把课题交接好。”

  不只是五一假期,清明、端午、国庆……农学人似乎与假期完全“绝缘”,因为“时不我待”!更何况,他们心中有一颗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匠心。正如王辉教授所说的:实验室里育不出好品种。农学人只有把课堂搬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才能在热辣辣的骄阳下,野蛮生长,优雅绽放。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