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英国带回来的饼干,请你和叔叔尝尝,谢谢你们的照顾!”9岁的王梓帆,稚嫩的童声里饱含着感谢的诚挚。4月7日下午,水建学院王老师带着儿子的心意,把饼干送到了我校北校区亦乐园集中医学隔离点医疗组队员的手里。
王梓帆感谢的对象,是在亦乐园医学集中隔离点工作的校医院的白衣战士们。他们是副主任医师张瑞星、护士华露露、主治医师杨安和护士李洁。
张瑞星(右二)、华露露(右一)、杨安(左二)、李洁(左一)在亦乐园医学隔离点
亦乐园(宾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日子里成为学校护佑师生健康的集中医学隔离点。有着20年临床经验的张瑞星,作为党支部书记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到医学隔离点开展工作。
元月26日(大年初二)就投入工作的张瑞星,于2月2日一大早带着护士华露露从医院总部转入亦乐园开始战斗。因为亦乐园是宾馆,不具备医疗条件,他们就按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对区域进行了划分,制定了医疗点观察办法、消毒流程、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等8项工作制度,使之符合医学规范。
“今天体温多少?”“有无发烧、咳嗽、胸闷、胸痛、乏力、腹泻的症状?”对张瑞星和华露露来说,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些。消杀、询问、统计、分类、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一天下来,满满当当,又疲又累。最忙的时候,他们通常要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2点左右。
消杀是预防病毒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项体力活。最初的一个多月,张瑞明每天背着60公斤的消毒桶,从一楼到四楼,早晚两次展开消杀。每次下来,护目镜里全是雾气,防护服下的衣物也都全湿了。
随着新冠疫情在国内的消退和国际的肆虐,从湖北和国外返校的人员多了起来,张瑞星和华露露的任务更重了。3月15日,从英国利兹回校的王老师带着儿子王梓帆一起来隔离。
25日,王老师出现发烧症状,这让张瑞星立刻紧张起来。他们赶紧拨打120,王老师被马上送往示范区医院诊治,后确诊是普通肺炎,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来。但王老师的爱人还在英国,小孩还要在亦乐园隔离,照顾好孩子才能让王老师安心养病。
他们把这个情况上报学校后,为孩子的房间专门安装了一个摄像头,便于每天生活的观察,同时华露露成了小朋友的临时监护人,负责孩子的日常健康和生活。华护士每天都会穿着防护服去孩子房间一趟,陪他聊聊天,讲讲故事,问问学习,孩子的心理、身体和日常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王老师住院的一个星期里,两个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月30日,隔离期满,王梓帆亲手画了一幅有山有树的彩笔画,写上“Thank you for your help”表达自己对华阿姨细心照顾的谢意。
温情的时刻有,惊险也时时上演。3月21日,从澳大利亚回校的一个家属,出现嗓子痛、胸痛的症状,他们立即上报,转入示范区医院检查,随后确诊是咽炎,大家才感觉虚惊了一场。
在亦乐园隔离点,截至4月8日下午,最少的时候大家看护的是7人,最多的时候达31人。其中,先后从湖北回来隔离的有27人,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回来的有14人。
这么多人的管护和数据统计,张瑞星和华露露两人显然忙不过来。3月23日,护士李洁加入进来了。24日,主治医师杨安主动请战到隔离点工作。在张瑞明组长的安排下,四人团队分工协作,为隔离的师生送去了贴心的关爱和暖心的服务。
3月22日,从湖北归来的化药学院涂老师带着孩子来到隔离点,母子俩住在一个房间。但涂老师要给学生们上网课,孩子在旁边会受到影响。在了解情况后,张瑞星和有关部门协商,给涂老师专门安排了一个房间,让她能安心上课。
隔离的师生,有些人情绪难免出现波动,有的会失眠,有的牵挂孩子和家人,有些会想念家里的饭菜……这些,都会成为医护人员工作的内容,“做好服务,解决困扰,早点健康离开”成为他们一致努力的目标。校医院郭少敏大夫被他们邀请来为师生作心理讲座,以专业的角度安抚情绪。电脑、衣物、书本、水果……凡是师生需求的,他们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送给大家。
从国外回来的职工,因为航班时间和检查环节,通常到达隔离点的时候在晚上11点至凌晨一两点。他们总会坚守在工作岗位,直到把师生安置好,询问完一切情况后才会休息。有的时候,大家都等到一两点钟了,突然会接到电话说是因为别的原因来不了了,但谁也没有怨言。
60多天过去了,华露露一直坚守在隔离点,尽管家就在武功镇,但她却一直都没有回家,“工作结束了,第一时间就是回去看看爸妈。”张瑞星家在杨凌,爱人在疾控中心工作,有两个孩子,交托给老人看管,老人管不了学习,全靠孩子的自觉性。
疾风知劲草,危难显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白衣战士们在工作岗位上,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一句朴实的“这都是分内事”,却彰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一种恪尽职守的担当,饱含着一种医者仁心的情怀。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