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药学院】我在湖北志愿抗疫
“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国家能给我们做些什么,而是要去想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家有难时,理所应当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化药学院湖北籍学生张午阳参加志愿服务的初心。
身处与病毒最先交锋的疫区,他说:“湖北平凡的市民,其实一点都不平凡。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是在默默奉献着,让国家机器照常运转。在每次国家面临危机时,总有无数英雄儿女涌现,他们不是豪杰,不是泰斗,都是普通的中国人。”越是被需要,才越要向前走。在了解到社区防控疫情人手短缺的情况,他没有犹豫,拨响了社区管理人员的电话,主动要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在社区的组织安排下,他担负起对小区人员和车辆信息的出入登记任务。早晨七点,他戴好口罩,拿上凳子和记录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服务之初,不乏会遇到困难:“我所在的小区迄今为止还未出现确诊记录,所以部分居民会放松警惕,会有出门遛狗等情况发生。但我不能放松警惕。”因为理解这种心理,他耐心地劝导和解答着,劝返不必要的人员出入,守卫和记录着社区的出入安全。因为,他坚信“此时,回家是最安全的选择”。
“每三天会有车来小区供应一次蔬菜和肉类,我会通知小区居民分批下来采购,居民们都带好了口罩,自觉排队并且每人相隔一米以上的距离。在疫情爆发这些天来,人们的安全意识真的提高了很多。我因为自身身体的原因只工作了三天,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为疫情防控贡献微薄之力。”这样的抗疫经历或许很渺小,但张午阳同学用实际行动给予了我们勇气与希望。(张建伟 张柳怡)
【机电学院】抗疫战场 尽我所能
“老师,我师兄有急事要联系您,您现在方便吗?”2018级研究生张庆凯在电话的另一头急切地问道。
接通电话,辅导员心中一紧,但随着进一步沟通才明白,原来是机电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学振,一名平时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想要为全民抗疫义务捐款。
在一次学术探讨中,王学振了解到学生党员可以通过学校渠道向灾区进行捐款。他作为共青团员也想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求门无路的他只好向学院发起求助。最终,在辅导员的建议下他主动联系了当地村委会,筹办起村内的集中捐款,并在捐款箱中郑重地投下了100块钱。
王学振家中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由于受疫情重灾区的影响,每天都需要派人到村口值班。而王学振同学主动担当这一责任,积极报名加入到村内抗疫志愿者的行列,从2月6日到3月1日,王学振已经连续志愿服务了25天,服务总时长高达近150个小时。
就在聊完抗疫的事情之后,王学振同学又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老师,最近我在家把我的科研思路整理了一下,想给师弟师妹们做个简单的分享,您看可以吗?”
于是,学院帮忙组织起重灾区学生临时建立团支部,将此次分享会作为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措施推出,邀请王学振同学围绕科技论文写作进行个人分享。2019级研究生张洋在参加完线上活动后表示:“非常感谢师兄的精彩分享,让我对科研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的倦怠敲响了警钟,帮助我调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柴璐 李振东)
【葡萄酒学院】用行动践行感恩 学子战“疫”忙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葡萄酒学院一批受国家资助的学生心怀感恩,积极投入到防疫工作一线,主动担当作为,为遏制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住山东省莱西市的曲玉馨是一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她积极主动参加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每天坚守岗位,在路口执勤,负责对经过的人员体温测量和信息登记,检查是否佩戴口罩,做好疫情及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做到依法、合理对社区群众进行管控与保护。她表示:“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一定会被战胜。”
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赵琰同学看到村中防疫人员人手不够,便主动请缨加入战斗。她通过分发张贴传单、广播等形式向村民传递防控信息和乡镇下发的要求,电话统计乡村内的常住人口及非常住人口等有关疫情信息。她表示:“相信在千千万万个‘我’的努力下,疫情一定能得到好转。”
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朱婷婷在疫情来临之际,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防疫工作,负责在社区登记来往车辆和人员信息,对快递进行消毒处理。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很有挑战性。比如当她看到有老年人拒戴口罩时会耐心劝导,将自己未开封的口罩送给他们。她表示:“我是一名00后,看起来年龄很小力量也很弱,但同时我们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担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国家有难之时,我们必须要站出来,尽己所能,不负使命和担当。”
获得恒大助学金的张萌同学也加入了社区防疫工作,她的任务主要是每天配合社区同志给隔离户送物资,同时做好人员整理登记工作。她表示:“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在学校,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也应该竭尽所能发挥作用、增添一份力量。”(朱美蓉)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