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20年】(28)信息学院:不忘初心 务实奋进 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来源:信息学院 | 作者:尹秀珍 沈钊 刘桂玲 | 发布日期:2019-11-27 | 阅读次数:

  伴随着学校科教体制改革的春风,信息学院2000年7月合并组建成立,适逢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高潮,学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下,信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苦练内功,砥砺奋进,逐步建成了具有农林特色的计算机学科,正向着建设国内农林高校一流信息学院的目标努力奋进。

精准施策师资队伍  构建“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在“引”和“育”上狠下功夫,建院以来,选聘本科生19人、博士生35人,引进硕士生、博士生16人。教职工由建院初的34人发展到94人,专任教师由21人发展为71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建院初的1人到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6%。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构建农林特色计算机学科为目标,2003年,整合农学、植保、水建、水保所、机电、生命等单位学科资源,凝练了生物图像分析和智能信息系统2个研究方向,获批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学院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凝练了图像分析与识别、智能信息系统、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研究方向,获批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申报并获批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农业信息工程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初步构建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招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2018年,聘请赵春江院士担任学术院长后,在智能计算与农业信息系统、智能媒体处理、农业信息获取技术3个重点学科方向形成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智能信息系统、计算生物信息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信息获取与农业环境监测、机器人控制技术等7个研究团队。

以本为本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建院以来,本科专业由1个增加为5个,在校本科生从建院初期的156人增长为1326人,累计培养信息类本科人才2000余人。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思想引领。多举措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求真学问、学真本领。以课堂、宿舍为阵地,狠抓学风建设,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聚焦教学改革。公共课教学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自主开发E-learning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功能。与国内华为、阿里及日本株式会社UCL等企业合作,建立国内外实践基地3个,探索实施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9门,建设MOOC等在线课程8门,主编、副主编教材20余部,其中5部教材先后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教材。

  三是坚持通专结合,聚焦质量提升。建立以学生、课组组长、系(部)主任、学院(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共同参与的院内监督体系。建立了以毕业生、用人单位、相关高校、学院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校内校外反馈机制。建立了全过程多方位的集中实践质量跟踪与评价制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实习、集中实践、学科竞赛、科创训练、参与科研项目等途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010届本科毕业生宋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近年来,学生在全球AI挑战赛、ACM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学生累计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本科生100余篇,研究生400余篇。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在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华为等国内一流IT企业就职学生逐年递增。

科研实力稳步提升  社会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学院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围绕未来农业发展战略,致力于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先后承担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3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在IEEE CVPR、IEEE TCOM、IEEE TVCG等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工程领域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

  学院积极挖掘资源,为农业信息化及未来农业发展贡献智慧,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密切结合西部旱区“三农”特点及信息化发展需求,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合作研究。2008年率先开展互联网+科技信息服务,实现了校外试验示范点生境远程监测、远程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功能。二是积极开展“三农”人才培训。培训陕西、宁夏、新疆、山东、辽宁等地学员800余名;为省-区(市)-县-乡四级农技员和行业骨干,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开展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畜牧业等专题培训20余场次,累计2500人次。三是主动为政府献计献策。学院牵头制定的“中国苹果产业大数据建设方案”已落地实施,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全产业链经济实体深度融合,实现苹果生态环境参数安全预警、产供销全程溯源、科学决策、公共服务管理和精准扶贫。

拓展视野  国际合作取得实质成效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实现了国际交流从“迎来送往”向“合作共赢”模式转变,拓宽了师生视野,提升了学院知名度。

  先后与日本岩手大学、英国皇家动漫研究中心、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支持35名教师赴国外进修或短期交流;选送40余名学生赴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学位;近3年邀请外籍教师来院为本科生讲授全英文课程7门次;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200余人次;邀请国外专家作学术报告100余场。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