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20年】(23)创新学院:十年初心不改 履行卓越使命

来源:创新学院 | 作者:赵璐 | 发布日期:2019-11-15 | 阅读次数:

  立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持久竞争力的提升,2008年7月,创新实验学院创建成立。十余年初心不改,十余年不辱使命,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培养了一批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已成为全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教师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天地”。连续6年被评为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坚持打赢立德树人持久战

  学院始终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共同推进。

  一是坚守思政课主战场,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2017年,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讨会;2018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经管学院相关教授以“思政课+课程思政”的新形式,打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是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新战区,依托右任书院,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素质养成。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立德坊为平台,打造“党员之家”,以优秀少数带动多数,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促进学生科学价值观形成。同时,学院发挥右任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走进右任”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团课教育、团学干部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励志服务的右任情怀。

  三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与引导。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丰富课余文化活动,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优良学习氛围。重视科研思维启迪和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坚持打赢教学改革攻坚战

  一是构建与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配置中突出强化了“厚基础”“强能力”“善思维”和“国际化”。一年级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二年级针对学科大类,设置了不同模块课程体系;三年级按照学生专业和发展方向,突破体制束缚,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了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二是实施教学约定制度,构建高水平教师深度参与教学改革的机制,调动了教师教学与创新的积极性。学院根据学校教学运行管理实际,创新性提出了教学任务约定制度,制定了《教学任务约定暂行办法》,着力推进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积极推进公开式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坚持每年组织教师开展公开式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定期召开教师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研讨会,各门课程根据学科特色和授课实际,认真进行课堂设计,在授课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任课教师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是压缩课堂授课学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完善教学团队的功能,统筹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创新课程教学新模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五是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基本、设计思路的理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同时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是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培训,以学习培训促教师教改。坚持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培训学习。引导老师把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教改的层次和深度。学院还为约定课程和教学团队专门设置了“团队教学研讨室”“名师工作室”等工作场所,教师可以随时来学院开展教改研讨活动。

  七是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确立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对教学过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打赢体制创新突围战

  一是构建了“2+X”的培养机制,完善了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个性化培养模式。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巩固了学生的学科基础,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在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分类培养。

  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机制,提升了创新人才成长与个性发展的主动性。推行全方位、全学程的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期望选择课程、选择导师、选择专业,同时对培养层次进行选择,即选择进入学术型通道或复合型培养通道。

  三是创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成长导航。从大一开始,为学生配备学生工作导师,包括学业导师、人文素养导师、学生事务导师等,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业规划、学科兴趣以及养成教育。从大二末开始,实行学术导师制度,导师指导学生制订后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研活动。学生工作导师和学术导师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景和专业特色,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品格养成、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训练。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扎实举措,让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科研潜质与卓越表现成为共性特征,有力支撑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2014—2018年,学院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SCI收录114篇(第一作者29篇,4篇影响因子超过3.0,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1.336),EI收录8篇。2016-2018年,全校4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中,创新实验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5%。

  学院探索形成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理念已经成为我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大类招生、个性发展在全校各个专业学院得到广泛采用;教学约定制、国际化课程引入制、本科生双导师制、全程科研训练制等直接带动各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自主分流与选择机制及个性化培养经验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8个专业得到有效应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得到了同类高校及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

  新时代,新作为。创新实验学院将秉持建院初心,认真总结已有经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检视十年办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继续为学校探索和示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未来的十年创造更具西农特色、更具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培养体制,为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做出更加骄人的成绩。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