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李兴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写好西农人新时代“奋进之笔”

——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山仑院士,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并就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彰显科技工作者独有的精神品质,形成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促进科教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刚才,姜雨教授介绍了近期团队重大科研成果,山仑院士、张涌教授、单卫星教授、许晓东教授、孙丽英教授、陈帝伊教授以及王禹、邱丞麟同学分别进行了发言,我觉得今天座谈会恰逢其时,恰乘其势,氛围很好。姜雨教授及其团队在Science在线连发2篇论文,这是学校合校20年来的重大突破,对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庆贺。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校园内外,引爆了朋友圈,占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更是以头版头条刊发,师生、校友备受鼓舞和振奋,科技界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共聚一堂,专门召开座谈会,共享这份荣誉和喜悦,目的就是借贯彻文件精神为契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共促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姜雨教授及其团队表示祝贺!向长期支持他们工作的家人以及同事表示衷心地感谢!也为长期服务他们开展工作的学院、相关部门点赞!

  建校85年来,学校农业科教工作者始终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传承弘扬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科学家精神。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50余年如一日,先后主持育成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批优良小麦品种,被誉为“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以朱显谟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长期扎根黄土地,为解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这一世界性战略难题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刘荫武教授扎根奶山羊推广一线,累计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创建64个奶山羊基地县;山仑院士50余年执着坚守,开辟了旱地农业与生理生态交叉新领域,为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康振生院士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立足西北,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邵明安院士从认识黄土“脾性”的基础研究着手,用数学和物理与土壤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发现了黄土地区植被生长与土壤供水能力之间平衡的奥秘,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找到了“密码”;张涌教授成功克隆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在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取得突破,对提升我国牛羊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许晓东教授团队在病毒中首次发现朊病毒,被学界誉为“可写进教科书”的成果;孙丽英教授团队发现植物类病毒能够跨界侵染病原真菌,有望创建新型植物真菌病害的生防因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西农人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同志们,当前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爬坡过坎”期,面临着难啃的硬骨头。希望每一位西农人、每一位同志都能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下面,我再提五点意见:

  一是要崇尚和弘扬爱国精神。爱国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精神洗礼后的崇高价值追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西北农业高等教育发源地诞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一大批心怀报国理想和救国之志的农业知识分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积极响应“科教兴农”“兴农兴学”的口号,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洪流中。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虞宏正院士三度放弃德国、英国、美国工作的机会回到祖国,教书育人开展研究,培养出了侯光炯、熊毅、于天仁等大家。被誉为“蝶神”的周尧教授在祖国抗战的紧要关头,毅然从意大利回国,投笔从戎,发出“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的豪言壮语。我国第一个留法的葡萄酒博士李华教授毅然放弃在世界知名酒庄“金领”生活,回校创办了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被称为中国葡萄酒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单卫星教授放弃澳大利亚优越的工作待遇回到母校,潜心研究,在cell发表高水平成果……他们秉持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是我们开辟新时代“三农”事业的学习榜样。作为新时代的科教工作者,就是要传承弘扬我校“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优良传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以时不我待和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坚持将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是要崇尚和弘扬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艰苦奋斗从来都是西农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诚朴勇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从赵洪璋院士“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四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良小麦品种,到李振声院士开创的小麦染色体遗传研究,到王辉教授的为农业增产增收90多亿元的12个小麦新品种,到吉万全教授选育的“西农511”可谓是一“麦”相承。李振岐、康振生两代科学家在东南窑艰苦奋斗的环境中,接力破解被称为“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所有这些成果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何以可能?居安思危,方有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载新的时代使命,奋斗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将是学校砥砺奋进的主旋律。全体科教工作者当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在一代代西农人接续拼搏基础上,战略性考量西农未来,为加速推进科教兴国,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三是要崇尚和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沙玉清教授用30余年心血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公式实用、见解独到的泥沙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邱怀教授在改善人民生活的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中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原芜洲、韩明玉、赵政阳、马锋旺等一大批果树专家,坚守黄土高原半个多世纪,先后培育出建国以来推广面积最大、唯一获得国家奖的“秦冠”,有望替代红富士的“瑞阳”“瑞雪”和优质抗逆品种“秦脆”“秦蜜”等,推动实现苹果优生地“西移北扩”。樊军锋研究员10余年培育14个杨树优良品种已在陕西累计推广繁殖100万株左右,已被引种到西北五省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为“绿水青山”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校王长柱研究员选育的“七月鲜”红枣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扶贫的良种……他们都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榜样,助力创下了多项“顶天”之作,他们科研攻关的高水平自不待言,特别值得对标的是他们身上那股一丝不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希望广大科教工作者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

  四是要崇尚和弘扬协作精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成果来源于学科交叉。姜雨教授及其团队,就是充分发挥了我校与西工大等单位各自的学科优势,通过联合攻关,从遗传学角度首次提出反刍动物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和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依据。作为中国唯一参与的宋卫宁教授团队完成的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是国际大协作的结晶,作者有200多人,隶属2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单位。因此,我希望广大科教工作者向这些团队学习,学习他们这种瞄准世界一流的大视野、强化跨界融合的新思维、加强国内外“合纵连横”的大战略以及协同攻关的新机制。今年,学校也积极谋划成立一些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拟柔性引进海外多位院士,未来还将吸引更多一流人才的加盟,力争多出创新性成果。

  五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人的成长成才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是有规律的,我们渴求人才、渴求标志性成果,但也要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因此,全校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广大科教工作者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和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使科教工作者甘于乐于搞教学科研。当然,广大科教工作者自身也要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坚决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和“圈子”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各机关处室要进一步改革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流程,“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切实为科教工作者“减负”,全面激发科教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

  同志们,建校85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20万余名,人才遍布海内外、屹立五大洲,先后有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学术大师、管理精英和行业翘楚。进入新时代,每一位西农人都要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作为自身的人格特质并不断发扬光大。我坚信,精神在力量就在,力量在生机就在,生机在未来就在。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西农精神”,培育优良教风、作风和学风,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西农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