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奋斗者】(12)丹心一片为农史—创新篇:让西农农史事业不断发扬光大(3)

樊志民:矢志耕耘农史情

  1981年,樊志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工作,由此,他的农史研究事业从杨凌启航。

  那时的杨凌只是武功县下辖的一个小镇,教学、科研、生活条件都相当艰苦。庆幸的是,当时西农的古农学研究微环境相当不错。辛树帜、石声汉等先贤把《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骨干农书已经大致校注,家底基本厘清。西农古农室藏有五万册线装古籍,为中国农业院校所仅有。当时的古农学研究室也是西农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方,有李凤岐、马宗申、冯有权、邹德秀、张波、冯风等可聆听教诲,相互切磋。于是,樊志民“躲进小楼成一统”,尽情享受着读书的乐趣,矢志耕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1985年,当樊志民向中国农史学会提交的论文《周金文中所见之关中农业》受到胡厚宣等甲骨学大家与农史界同仁赞赏时,他以愉悦的心情初尝到“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劳动收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同来西农者因不堪环境之困苦或出国或调离,而樊志民成了仅有的几个留守者之一。

  在农史研究中,樊志民率先倡行地区与断代史研究,在西北地区和秦汉史研究中确立了他的特色领域和学术地位,《秦农业历史研究》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樊志民表示,以《秦农业历史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实际上是挑了一块难啃的骨头。首先,农业的时空特点决定了应该重视区域和断代农业史研究。其次,秦族之始,可直溯五帝时代,可谓历史悠久;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王朝,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人们对秦农业之发展却知之甚少。撰著一部全面反映有秦一代农业发展的学术专著,是国内外尚无人涉足的空白领域。1997年《秦农业历史研究》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迭获国内秦汉史专家好评。学术界认为,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秦农业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属于填补空白性研究成果。

  2013年,以樊志民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获批。谈到当初的考虑,樊志民表示,首先,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如果缺乏对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则难得中华文明之精要。其次,从文明的高度理性综合阐释中华农业的成就与贡献,是农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史研究长期学术积累和学科发展的体现。自清末民初高润生首倡“古农学”始,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学术积累与实践。从文献整理上升到专门领域研究,已有《中国农业通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农业经济史》等标志性成果问世,有必要进一步从农业文明的高度来诠释中华文明的实质和内涵。再次,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曾经在古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方面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现代社会,农业仍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农业文化仍是民德归厚的精神家园。编撰《中华农业文明通史》,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对五千年中华农业文明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既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总结,也是应对现实与未来的思想与理论需要。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樊志民还主持创建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并亲自担任馆长。李岚清、刘延东等党和国家人来馆视察时,樊志民亲自当主讲人,精辟、到位又富有智慧的讲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和赞扬。

  从事农史研究30多年,樊志民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研究生赵越云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国北方地区的家马引入与本土化历程》在国内历史学权威期刊《历史研究》发表,并成功留校任教。硕士研究生刘壮壮撰写的学术论文《文明肇始:黄河流域农业的早期发展与文明先行》《清代新疆“商营农业”探析》分别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农史》《中国经济史研究》发表。谈及教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樊志民表示,教学是个良心活,给学生讲课从无敷衍、糊弄。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培养研究生,樊志民更多地注重对他们思想方面的培养,调动他们的主动思维和积极性。对年轻教师,樊志民希望他们在钻研学问的同时,能把自己很精很专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听得懂、易于接受的知识,同时要与社会、与人广泛接触,做真正的“博士”,而不仅仅是拥有博士学位。

  在当今,研究传统农业对今天社会发展有何意义?樊志民表示,农史是一门探讨历史时期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动力、影响及规律的学科,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当然也是农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职责,忽略中国传统农业对现代农业的作用与影响、搞不好对接与转型问题,就有可能走弯路,这正是农业历史科学对现实的意义所在,也是本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数十年的耕耘,樊志民唯恐因懈怠而荒废耕获之事,力争不“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被同事朋友们戏称为“夫子”“书痴”。日积月累,收获良多。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陕西省软科学类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研究》、中央直属高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农业的原创性发明与贡献研究》等课题。在《史学月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人文杂志》《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秦农业历史研究》《问稼轩农史文集》《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主编)等专著十余部。主持、规划、设计与完成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布展工作,建成国内展示体量最大的农史专题博物馆。参加中央电视台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陕西省《大秦岭》纪录片、农林卫视《黄河》拍摄并担任学术顾问。参加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申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主题设计与布展思想,被申办方与世园协会采用。作为专家代表参与了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有关论证,并身体力行参与了农民丰收节杨凌分会场相关工作。2018年11月,樊志民作为唯一的农史专家,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开讲啦》特别策划“文明密码”系列节目,主讲中华农业文明起源与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正是最大的文化自信”“当今社会,你可以不知农,可以不事农,但不可以轻农。”等精彩语录引发强烈关注,获得一致好评。

  采访最后,樊志民表示,在杨凌已整整工作、生活了37年,对杨凌这个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中国农业圣地,对西农这片热土始终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将一如既往,为农史事业发展、为学校事业发展及中国农业发展积极奉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