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掌声送恩师”活动结束了,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鹏获得了第一名。
翻开他的简历,你会发现,自从2011年入职我校后,杨鹏就不断地收到鲜花和掌声:
2012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2013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5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2016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2017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同年再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2018年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这些荣誉不仅反映了他所教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在学生中备受好评,更直接表达了学生们对他的赞扬和认可。
给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世界
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故事里,杨鹏总会另辟蹊径地用人物生平或人物事迹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情景。
讲到中共一大时,仅看着照片,他便向同学们娓娓道出毛泽东、董必武等13个代表各自迥异的人生轨迹;讲罢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的血洒疆场壮志未酬,李汉俊、李达的脱党后迷途知返,他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的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讲罢毛泽东、董必武的献身革命不忘初心,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的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任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肩负的。”
谈到用故事贯穿课堂,杨鹏说:“通过历史故事讲授历史发展中一些深刻的道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是乐于接受的。”
除了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在他的课件里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和精确的知识总结。杨鹏说,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历史、感受历史,他在课件制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5分钟或50分钟,往往是我用50天、三个月甚至半年左右来准备的。”
干货满满、妙趣横生的中国近现代史课堂很快就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资环学院1702班赵仁远说:“杨老师的课幽默而不失内涵,围绕书本却从不局限于书本,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如同极简的工笔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流连忘返”。
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这是杨鹏带每一届学生时都会告诉大家的研究历史十六字方法,饱含着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
“我的初心就是想让大家对历史感兴趣,主动去探求客观的历史真相,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杨鹏说,希望同学们通过他对近代史的讲授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真正理解“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让学生树立在新时代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志向,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杨鹏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知识时,才能真正地了解大学的真谛。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只是道路上的指导者,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
长久以来对课程的细心打磨使杨鹏所教授的“近现代史纲要”广受好评,课堂内容的丰富和课堂氛围的融洽不但激起了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也让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他的同事、马克思主义学院丁艳红副教授点赞说:“杨老师是一个特别勤奋、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在教学和科研上很专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农学院1705班章美琪的眼里,杨鹏老师“十分令人佩服”:他将每一节课都上得引人入胜、趣味满满,每次讲完后我们全班都会自发地鼓掌。”此外,他在讲课过程中还常常为学生们推荐一些具有哲学思辨性和史学价值的著作,以帮助同学们站在时代的角度、大师的角度更加深邃地感受历史。
让近现代史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对历史由衷的喜爱和教学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励着杨鹏一直勤勉于教学事务。他一边积累着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一边积极地学习和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杨鹏介绍,自己前几年工作重心在科研上,但从2014年开始几乎把80%的精力用在了教学上。他表示,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达到相辅相成是最高境界。为此,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教学之余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科研及教学课题16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
杨鹏赋予了近现代史教学以新的含义,使这门课不再是单纯地讲授既定的知识,而是结合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通过教研相长,杨鹏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学习历史一方面是为了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不会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是学习前人比较好的经验,正确地把握时代方向,预见未来。
“近现代历史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段屈辱的历史,所以更需要我们对这段历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史明鉴。我想这也就是国家一再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建设的主要原因吧。”杨鹏说:“我未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