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行走的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

“东方红,太阳升……”一声声激昂的歌声在去往延安的路上萦绕,久久回荡。11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党员代表、团学骨干、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退伍大学生代表、强基计划学生代表等450名师生搭乘专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通过红色寻访、现场教学等传承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

1.png

车厢里的青春思政

列车飞驰,阳光倾洒,窗外风景流转,车厢内思政课已悄然开启。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丽、李沛莉、赵昂,沈茂鹏分别以 《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与青年践行》《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到延安去,为什么成为那个年代报国青年的梦想》《从“奔赴延安”到“强国有我”:青春接力的精神密码》 为题,在车厢中开讲 “行走的思政课”;青年讲师团孙晨阳、姬金蕊、安劲博则带来《黄河宁 天下平》《西农精神图谱中的红色记忆》《“延安作风”何以打败“西安作风”》的精彩讲授。

在奔驰的列车中,同学们凝神聆听,思绪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仿佛与延安的革命岁月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延安有特殊情感的青年讲师团孙晨阳同学说:“我的曾外祖父在民族危亡时徒步奔赴延安,先后投身抗日战争、转战陕北、解放新疆,新中国成立后更转为培养边疆青年的引路人。他的一生是从革命者到育人者的坚守,这份初心激励着我不仅要自我锤炼,更要讲好他的故事,引领更多人。” 

延安中的红色基因

青春向党,延河寻根,信仰在黄土地上拔节生长。

踏上延安这片热土,同学们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巍巍宝塔山、庄严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枣园等革命旧址,并观看了战火与摇篮,守护与新生——情景剧《延安保育院》。

参观学习枣园革命旧址2_副本.jpg
参观学习枣园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纪念馆像一部立体的史诗,将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陈列出来,走进序厅,巨型浮雕扑面而来——延河滚滚,宝塔巍峨,革命者的身影如群峰耸立。

学生骨干陈昊阳看到党在延安进行“投豆子”选举的民主形式深受启发,“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我将广泛开展调研,倾听同学心声。”

几株槐花树、几处窑洞在黄土院落中静立,枣园记载着1944年至1947年3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在延安革命奋斗的历史。

“在枣园,我仿佛能看到在无数个夜里,一个伟岸的身影在阴暗狭小的窑洞中奋笔疾书,而一本本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著作由此诞生。作为退役大学生,我深知‘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我将以‘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的信念,砥砺前行。”退役大学生李承达表示。

为人民服务讲话台让人肃然。一方青石垒砌的平台,背后是五个朴拙的大字“为人民服务”。同学们在张思德雕像前诵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动自觉。我认为只有把服务做细、做精、做实,学生工作才能真正彰显价值、传递温暖。”学生骨干陈昊阳有感而发。

实践中的绿色使命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沟村时称赞:“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南沟村以苹果产业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赋能成为关键。

行程中特别安排了赴安塞区南沟村的实践教学。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察看现代化苹果种植园,深切体会到“小小苹果”如何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金果子”,这也让他们对自身所学的农科知识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参观南沟村果园_副本.jpg
参观南沟村果园

园艺学院学生会骨干胡书悦感慨:“作为果树专业学生,看到南沟村果园里,我们学的拉枝、生草等课本技术真正变成了农民的致富技能,我深受震撼。这让我坚信,果树专业的生命力在田间,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未来,就是用青春的汗水换来这满园果香。”

曾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党员骨干马驰骋同学特别激动,“带着西部计划基层服务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再次踏上圣地热土,能够从更加成熟的视角学习感悟,延安精神更加生动立体了。”

鸿鹄计划郭昕淼表示,“南沟村的‘金山绿水’印证了生态产业协同。我们将引导更多同学们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在实践中兼顾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将个人才干融入国家建设。”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青春力量,在红色沃土上书写时代答卷。在列车中同学们接受“红歌中的延安”思政课,素质教育学院老师李小兵、孟立东、曹瑞迪、谢懿真进行“从《黄河大合唱》——‘延’续星火,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移动思政美育课。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汇聚成青春向党的最强和声。

延安纪念馆合影_副本.jpg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