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6日第10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至 7月18日学校全面部署安排,目前,我校西北乡村调查工作已正式开启。连日来,各小组人员全面就位,相关工作已如火如荼展开。
这项举全校之力、投入2000余名师生放弃假期休息而开展的专项调研活动目的意义何在?包涵哪些内容?工作如何安排?为此,记者采访了“西北乡村调查方案” 技术指导组总设计杨改河教授。
记者:杨老师,这次“西北乡村调查”涉及调研65个地级市、47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75402个行政村,涵盖了全国50%的国土面积,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繁复的工程,作为方案技术指导组总负责人,您是如何产生这个想法的?
杨改河教授:去年10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后,总书记多次谈及“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一号文件形式下达,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之重要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拥有八十四年办学历史的双一流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国家建设是我们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亦应有所突破和作为。为此,今年开学后不久,在吴校长主持召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上,我提出了此想法,并得到了校领导和大家的认同。随后,几经修改完善,在相关人员的配合协作下,7月初,“西北乡村调查方案”就正式制定出来了。
记者:为什么从“西北乡村调查”着手?
杨改河教授:俗话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中国和美国等移民国家不同,家、故乡的情结永远不会消失。所以说乡村承载着中华民族永无竭尽的情怀,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国家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对于当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而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振兴新时代乡村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国幅员辽阔,特别是西部土地广袤,但来自乡村很多基础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尤其是广大乡村类型与特征没有科学的数据来支撑。中央政治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规划先行。我们开展的“西北乡村调查”,就是获取最小行政单元自然聚落、资源生态、产业结构、生产水平等基本数据,构建西北地区乡村类型本底信息数据库,形成西北地区乡村类型调查报告,为西北地区各级政府设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撑,这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从国家和学校的层面如何理解我们这次调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杨改河教授:从国家层面讲,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做好乡村振兴规划顶层设计方案的编制是2020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而进一步调查清楚以乡村为基本单元的中国乡村基本数据和信息资源,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规划设计,为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对科学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们学校讲,开展调查活动不仅是学校担当时代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新作为,更是学校作为农业高校服务“三农”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也是继学校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出“西农声音”,贡献“西农智慧”?无疑我们又一次拿出了实际行动。同时,开展西北地区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也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校新时期承担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责任担当和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重要载体。科学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这也是锻炼我们学生,检验我们科研成果及办学水平的一条有效路径。
可以预见,这项由我校在国内首发的调查工作将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并且这种效应还将会持续下去。
记者:调查范围和工作任务都有哪些?
杨改河教授:本次调查主要范围为西北地区,具体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除东四盟),同时一并开展西藏自治区调查,共涉及65个地级市,47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75402个行政村,约20万个自然村,国土面积484.9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调查对象为各省农业厅、民政厅、资源环保部门;各个县级、乡镇级政府。
工作任务包含六方面:一是调查内容确定。
根据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初步建议将中国西北乡村类型划分为“生态保护型、粮食主导型、特种作物型、果蔬园林型、城郊服务型、文化传承型、乡村工业型、草原牧场型、畜禽养殖型、乡村旅游型”等十大乡村类型,并开展针对十大乡村类型概念、内涵、特征进行界定,制订十大类型乡村建设的目标、内容、实现途径及举措。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资料调查两个方面:实地调查以行政村为调查单元,调查乡村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产业特征、区位特征、文化特征等。资料调查主要是调查西北地区及西藏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所做的政策、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精准扶贫方案等与三农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各市县的统计报告等。
二是调查方案制订。根据具体调查目标、调查内容,进一步细化调查指标;调查指标按照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产业特征、区位特征和文化特征五部分进行设计,设置电子调查问卷。
三是调查数据信息化处理系统设计。根据调查方案,设计调查APP,以方便外出调查时的调查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及后期报告编制工作。
四是调查人员培训。根据调查方案,编制调查人员培训教材、实地调查指南和调查数据数字化处理系统应用指南,对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培训。
五是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理。据现有的国家行政村数据资料、谷歌数据,利用GIS平台,进行信息化处理,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农业区划,开展初步的分类处理,以便与实地调查数据有效对接;同步开展前期基础信息的处理;组织专门人员对调查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以便同步开展调查报告撰写。
六是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对调查数据系统分析,组织专家撰写《中国西北地区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综合报告》。在《综合报告》的基础上,陆续编写《XX省(自治区)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等系列报告,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生态类型区、行政区的乡村数量、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特征、生态类型、环境状况,提出顶层规划设计的措施和建议。
记者:这次调查的时间节点是怎么安排的?工作完成情况如何?
杨改河教授:7月1日—7月7日完成调查方案设计、调查信息系统设计调试;7月8日—10日完成调查培训指南编制;7月13日完成学生调查培训;7月20日前完成调查方案的论证;7月25日前完成调查报告框架的论证;8月21日—8月23日完成对调查报告咨询;8月30日完成对调查报告终稿审定。任务分工现已完成,我们成立了以冷畅俭副校长为组长的总协调组,以及技术指导组、专家咨询组、学生调研组、调研对接组、数据资料分析组、报告撰写组、宣传组等8个工作组。
目前,从掌握和反馈的情况来看,到期时间内各节点目标都已经完成,各项工作正在有序、顺利推进中。
记者:您对全体参与这次调查工作的师生有哪些希望?
杨改河教授:时值暑期酷热,我校2000多名师生积极投入,放弃了假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大家的这份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希望大家从政治的高度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认识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完成好各自的任务,既要认真负责,还要开心愉悦,在工作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祝同学们、老师们工作顺利、圆满归来!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