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奋进新征程】(2)当“妈妈”遇上科研

身为科研工作者的“妈妈”们,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群体。为了在显微镜下找到“摄人心魄”的分子细胞、为了无数次实验后迎来的胜利,也为了记录实验数据、撰写论文,她们不得不减少在梳妆台、厨房的时间,更要放弃去商场休闲的机会。

7月14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在线刊发我校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成果。我校博士后王宁,汤春蕾副研究员和博士生樊昕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三位第一作者都是女性,王宁和汤春蕾还都有个共同身份——“妈妈”。

一边是科研教学,一边是生活,她们选择做一个全能的平衡者。在喧嚣和浮躁中,“妈妈”科研工作者,单纯而活泼的生命状态让人肃然起敬——科学因为生活充满生机,生活因为科学更加丰富。

科研,让妈妈着迷

汤春蕾_副本.jpg
汤春蕾

“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苦?”37岁的汤春蕾副研究员平静地说。

旁人看来枯燥无趣的条锈菌在她眼中有着不可比拟的趣味:“当你在成千上万个基因里面找到关键的那个,并把和它有关系的成员解析出来,可以清楚看到条锈菌与小麦的博弈,你就会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汤春蕾,2002年考入我校,2005年大四保研,进入康振生院士团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工作,围绕小麦抗感病机理及条锈菌致病性机制开展研究工作,参与了课题组早期小麦与条锈菌互作cDNA文库构建、小麦条锈菌早期分子诊断等工作。

虽然很多时候,实验结果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跟原先的假设和预期刚好相反,但对汤春蕾来说,会因为热爱而变得充满乐趣。“大自然的奇妙设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条锈菌与小麦互作的世界令人着迷,尤其是一次实验的成功,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难以言喻。”汤春蕾一脸自豪地说。

2009年,还是本科二年级的王宁,有机会参与到康振生老师“转抗菌蛋白基因LTP小麦的筛选与检测”科技创新项目,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年纪轻轻的王宁感受到了科学之美的召唤:“通过科学研究,我触摸到一个更丰富精彩的世界,也让我喜欢上了科学。”通过王宁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先后获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陕西省一等奖和国家赛三等奖。

2012年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王宁从事短柄草WRKY转录因子在抗/感锈中的鉴定。十年磨一剑,她探索出短柄草WRKY转录因子世代周期短、繁殖快和TE高的特点,验证了其在小麦同源基因研究和所介导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2022年发表在《植物细胞》。

在王宁看来,科研过程虽然漫长,却让世界展现神奇的一面,这令她着迷:“想想短柄草这一模式植物的特点,不觉得神奇吗?”她的笑容看似也有点“神秘”。

一腔情怀、一份热爱,让艰涩的科研成为一次奇妙的旅程,也让这些优秀的妈妈,向着科学的高峰一路攀登。

科研,让妈妈更丰富

王宁_副本.jpg
王宁

想让人生足够精彩,就要付出更多,对于搞科研的女性来说,尤其如此。要实现“科研工作者”“母亲”“妻子”“女儿”多重角色更好的平衡,意味着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当然还有智慧。

对汤春蕾而言,在《细胞》文章投稿及补实验的两年时间,有两个最难的时期,始终铭记心头。一个是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另一个是一周内精简文章,减少20000字。

面对4位审稿人提出的60余个问题,汤春蕾和团队成员对每个问题要反复讨论。

“考虑到我要照顾孩子,晚上有时会采用线上方式进行讨论交流,课题组还是很关照我的。”汤春蕾说。

“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驱使,每晚把不到两岁的女儿哄睡着,我再爬起身,抱着电脑改文章。”期间还要和王晓杰老师通过无数个电话实时沟通。

“和汤春蕾通电话,常常还能听见孩子的哭声,我都不好意思再打电话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晓杰老师至今仍感抱歉。

陪妈妈在家里、在办公室加班成了孩子的日常。

有一段实验关键时期,因为持续凌晨两三点回家,汤春蕾一直没能腾出空给孩子洗澡,后来,还是幼儿园老师提出“沐沐妈妈,该给孩子洗头了”。

“那一天,我们下班早,晚上11:30回到家,终于给孩子洗了澡。”汤春蕾一脸惭愧地说道。

对王宁而言,最难忘的记忆是《细胞》论文修改过程,“我那时刚生完孩子,好多次都是一边哺乳一边修改文章。除了哺乳,孩子就交给家人。论文冲刺阶段,也是孩子最需要妈妈的时候,但我陪伴的确实有限。”说到这儿,王宁一声叹息,眼泪随即掉了下来。

有时候不得不猜测,身为“妈妈”的科研工作者,首先一定得是时间管理大师,她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刻苦钻研,追求卓越,同时也爱家、爱孩子,身上折射出中国母亲共有的品德。科研与生活在她们的生命中,如同两翼,让“妈妈”们的科研工作飞得更高。

科研,让妈妈更感恩

农村长大的汤春蕾,在大四保研选择专业与导师的时候,充分意识到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对人民的生计的重要,于是无比坚定的选择了康振生老师作为导师,从事小麦病害防控工作。

博士阶段,康老师给汤春蕾安排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鉴定与功能分析。彼时,科学界对该项研究的认识非常有限,没有可参考的方法,课题组也没有任何技术体系。

汤春蕾内心着急又焦虑,就在实验室走廊的转角,“康老师笑着问,最近怎么样,我很沮丧的说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更加理不清了”。康老师大笑着说,这说明你已经进入状态了,后面很快就会理顺了。

“就这一句话,瞬间点燃了我的信心,使我对条锈菌效应蛋白的研究坚持了下来。”汤春蕾说。

博士期间,汤春蕾建立了实验室条锈菌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体系,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对条锈菌效应蛋白的功能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接连在《自然通讯》《植物生物技术杂志》等国际知名期刊接连发表。尤其今年,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发表了文章。

“晓杰老师、康老师和康老师的老师——李振岐先生就像一座座大山。”在汤春蕾眼中,后浪与前浪交替,新人和前辈接力,大团队的三位老师始终给后浪传递温暖和力量,让后浪感到不是孤军奋战,不会手足无措,而是背后有大山,随时有温暖。

王晓杰老师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斗志,要相信自己行”,王宁始终坚信,只有先走出崎岖不平的路,才能有后面的坦途,斗志的信念在她心里时刻沸腾。

在王宁的心里,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成就自己的舞台,康老师、晓杰老师、汤春蕾老师一直对她精心教导、倾情相授,是她人生剧本的导演,在这个舞台上,王宁可以无所顾忌的施展拳脚,展示魅力。

“14年的西农求学路上,老师目睹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享受到了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科研理念、平台等带来的机遇”。王宁骄傲地说。

无论是汤春蕾,还是王宁,作为“科研工作者”“母亲”“妻子”“女儿”,除了对恩师和学校的感恩,还有对家庭的,比如无论春夏秋冬,不管早8点还是凌晨两三点,都在守护和等待她们的丈夫;帮她们把孩子照顾细致、把家里打理妥当的父母,都是支撑她们坚持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力量源泉。

截至记者发稿,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科研工作者558人,占教师人数的21.08%;具有博士学位的女性科研工作者672人,占教师人数的25.39%。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担任着多重社会角色,女性科研工作者也在科研大路上不断绽放璀璨的光芒。

我们始终相信,科学离不开女性,家庭离不开女性。在人类探索未知的无尽旅程中,我们期待科学之美与女性之美、母性之美交相辉映的盛况不断呈现,留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