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我被公派赴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经石声汉教授儿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石定机教授引荐,到英国后不久,我与已故导师石声汉教授老朋友李约瑟教授建立了通信联系并专程拜访了李约瑟教授。
1983年7月15日上午,在英国剑桥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我在来宾留言簿签名留言,写下“中英人民万古常青”八个大字,表达我对石声汉教授与李约瑟教授两位伟人搭起的中英两国人民友谊之桥的敬仰心情。图书馆副馆长鲁桂珍博士亲切友好地接待了我。她是一位英籍华人,年龄70多岁,讲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询问了石声汉教授子女亲属的近况后,她讲述了李约瑟与石声汉的结识过程以及李约瑟教授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
鲁桂珍博士说:“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一名英国政府官员,李约瑟到达中国。他亲眼看到并亲耳听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残暴罪行,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遭受日本鬼子铁蹄蹂躏的悲惨灾难,他很同情中国人民的不幸遭遇。为了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李约瑟不怕日本飞机的狂轰乱炸,亲自到中国内地视察,收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罪证。李约瑟在四川乐山时认识了石声汉教授,石先生的爱国激情和博才多艺深深地感动了他,他们成了好朋友。”
年过八旬的李约瑟教授11点上班,他身材魁梧,健步走进办公室,紧紧握着我的双手,用中文说道:“欢迎!欢迎!”接着带我参观了石声汉教授早年赠送给他的亲笔条幅及他的书房。他的书房比较大,书架和桌面上堆放着各种样式的书,桌面上的书大都是翻开的。让人看到年事已高的李约瑟教授仍是手不离卷的紧张工作,这种工作作风与石声汉教授当年忘我的工作作风几乎完全一样。
参观结束时已是中午12点,鲁桂珍博士已备好午餐,我们三人一起共进午餐。进餐时,李约瑟教授询问了我在杜伦大学博尔特教授研究室的研究工作情况。当我把即将在《欧洲生物化学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底稿递给他时,他高兴地说:“Excellent(好极了)!”午餐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下午是他们的工作时间,所以我即告辞。他们二人把我送到大门口,以东亚历史科学图书馆为背景,让我站在他俩人中间合影留念。
1983年底我回国前夕,李约瑟教授和鲁桂珍博士去瑞典和意大利开会,所以未能再次相会。现在李约瑟教授和鲁桂珍博士都已逝世,1983年我们三人的合影照片就成为珍贵的永久记念。
(作者赵文明,1960年毕业于我校土壤农化系,石声汉教授硕士,曾任陕西省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