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与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位于陕西杨凌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丝绸之路又有哪些不解之缘呢?

建校之初育蚕桑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即丝绸之路。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古传说中,黄帝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 。考古学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

  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极多联系。帝王用丝绸彰显其权威,百官用丝绸标识其等级;文人写下咏叹丝绸的诗词,画家在丝绸制成的绢帛上泼墨挥洒;老百姓向各路蚕神祭祀,祈求蚕丝丰产,而朝廷则下达课劝蚕桑的政令,并以此来评价地方官的政绩。

  1934年,在民族内忧外患、西北灾荒连年之际,为“兴农兴学、开发西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创建。创建不久,学校就开设了养蚕学、栽桑学、制丝学课程,1938年正式建立蚕桑研究室,除教学实习外,还搜集保育了陕西农家蚕品种10多份。解放后,又开展了家蚕三重混精杂交试验、蓖麻蚕引进推广和蛹越冬品种选育等。1957年改为蚕桑实验室,开展蓖麻蚕选种、良种繁育和技术培训等业务。1958年,正式成立了陕西省蚕桑研究所,1995年更名为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1999年,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并组建并入学校。

  多年来,蚕桑所科研工作者在桑树品种选育、家蚕饲养技术、家蚕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家蚕病虫害防治及蚕桑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育了一批家蚕、果桑新品种和配套的饲养、栽培技术,打造了一支精干的蚕桑科技队伍,有力促进了蚕桑业经济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5项,审定国家桑、蚕品种3个,陕西省品种7个。

 注重丝路农业科技文化研究

  除了蚕桑研究,丝绸之路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也始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著名古农史专家石声汉教授曾对不同历史时期域外引种作物名称作了分析,认为凡是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1962年,他还在《科学史研究》发表《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专门揭示了丝路引种作物与张骞的对应关系与叠加效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樊志民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历史上,丝绸之路就是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汉唐以来,我国的农作物在“拿来”中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丝绸之路是物种引进的一条重要途径。他表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人才路、物质路、科技路和文化路。优质农牧资源与品种的引进与输出,始终是古今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流项目; 干旱环境的合力应对、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与旱区农业的合作研究,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科研课题;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治理既为现实之需亦为千秋之计; 共同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开发、研究与展示,更是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义务。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更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将为东西方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樊志民主持申报的《中华农业文明通史》项目获批;2014年,樊志民申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研究》项目获批立项为陕西省软科学类重点项目。

丝路旧种“发新芽” 

  葡萄、西瓜、胡椒、核桃、苜蓿、黄瓜、茄子、棉花、姜、豌豆、大蒜、芹菜、甜菜、菠菜……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物,都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至今有不少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的研究对象。以葡萄为例,葡萄酒学院李华教授,新中国第一位在海外取得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学位,开创了全国第一个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创办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国内一线葡萄酒品牌的生产企业里,只要是“搞技术”的,几乎都当过他的学生;在杨凌人重大活动的餐桌上,李华葡萄酒是一道亮丽风景;在陕西乃至国内的大酒店和特产店,李华葡萄酒是上乘佳酿。再比如西瓜,西甜瓜专家王鸣教授培育的“西农8号”优良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份大面积推广,也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西瓜品种。此外,还有蔬菜专家柯桂兰教授,核桃、花椒等专家,他们成为学校支撑和引领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当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

为丝路国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科技人才。2007年至2016年,学校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2016年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500人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在校外国留学生的87.9%。这些学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培养质量也令人赞许。培养的部分学生已成为本单位学科带头人,还有部分学生已担任所长、院长、系主任等职务。学校培养的埃及博士研究生金山在今年3月中埃大学校长论坛期间,作为“中国制造科学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在校期间,金山发表了5篇影响因子均在1.0以上的SCI论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达到2.5,先后获评国际学院优秀论文奖和学校优秀留学生干部等荣誉。马达加斯加的博士研究生安迪发表了7篇SCI论文;巴基斯坦硕士研究生沈俊明发表SCI论文2篇(1区),单篇影响因子为7.178,累计影响因子为11.1。

  2013年10月到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哈萨克斯坦举办首届农牧培训班。12名学员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西南畜牧业与植物栽培研究所、绵羊养殖研究所、水稻栽培研究所、林业研究院、兽医实验室等哈方涉农高校、研究所和国家实验室等部门,均为哈萨克斯坦总统基金资助,来校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学习。这是哈方第一次选派农牧方面的专家和科研人员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修学习。哈萨克斯坦农业股份公司的KANAT学员表示,通过培训,学到了中国农牧专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加深了对中国农牧业的认识;希望本次培训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起点,带动更多年轻的哈萨克斯坦学者来校学习交流。

科教合作精彩纷呈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科教合作如火如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推进同匈牙利、以色列有关大学及研究所的合作,承担了科技部“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非洲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合作、开发和示范项目,参与了 “中国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约旦扎尔卡大学、伊斯拉大学,摩洛哥莱苏•苏莱曼穆丹大学,埃及班哈大学,约旦伊拉克教育联合机构巴彦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俄罗斯瓦维洛夫植物研究所、国立农业大学,约旦大学、约旦苏美雅公主科技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时任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巴赫特江•萨金塔耶夫、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副部长伊萨耶娃、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校长叶斯波力耶夫曾来校访问。孙其信校长曾率团访问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罗军副校长参加了第四届中阿大学校长论坛。

  2015年以来,学校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合作,先后4批次组织相关专家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与4国有关地方政府、农业高校、农业企业以及中资机构进行了交流洽谈,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启动了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并已将我校部分新品种引入中亚地区试种。

  学校每年组织留学生参加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国际文化节、元旦晚会、国庆晚会、校运会、排球赛等重大校园文体活动及省内外文化实践活动,有力增进了留学生知华、友华情结,加强了中外人民友谊。此外,学校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连续举办了5届外国留学生国际文化节,展示民族传统服饰、特色美食、工艺品及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图片,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倡议成立丝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11月5日,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倡议发起,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来自我国与俄罗斯、中亚、南亚、西亚、非洲、欧洲12个国家与地区的5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125人参加联盟成立大会,会议发表了联盟宣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丝绸之路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汇聚着推动三大洲农业发展的巨大正能量。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和中国西北地区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带,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非常相似,农业发展有着相同的科技需求,农业合作大有可为。

  作为联盟发起者和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学校将切实担当起联盟赋予的各项职责,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积极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为提高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贡献西农的力量、做出西农的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