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建学院】走近都江堰 探究小浪底
走近都江堰
7月25日,为进一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及现代化发展过程,赴都江堰水利工程调研服务队前往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博览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都江堰博览馆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展示围绕都江堰从汉朝到建国初的历史发展过程,具体包括各个朝代历经的一些发展和变化。第二层主要围绕建国后到现代的飞跃发展历程,主要讲述1949年后到今天所取得的一些现代化成就。进门刻有“安流顺轨”、”珍水万世”和”饮水思源”三组治水格言的立柱,历史悠久的卷宗、栩栩如生的雕像、远处奔流而至的母亲河岷江•••••让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博览馆参观
在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过程中,结合一层的具体展示生动形象地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古人利用都江堰引水灌溉的过程,队员们无一不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在二层展厅中,队员们了解到都江堰从最初的448万亩的灌溉土地到如今的1136万亩,并计划未来几年达到1500万亩的水利工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2000年,都江堰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价“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队长陈怡婷说道:“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深刻理解了都江堰设计引水灌溉的原理:在涝季的时候离堆的存在使水紊流到外江,在旱季的时候分流口处的2.15米高差使水更多的流向宝瓶口,都江堰工程的巧妙设计,使得从都江堰引出的水不管是在旱季还是涝季都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通过此次实践学习,队员们了解了都江堰水利枢纽的运行原理,同时,惊叹于其中蕴含的智慧,折服于李冰等前人的伟大,受益于这座建筑的点点滴滴,加深其学习好本专业的决心。
探究小浪底
7月25日早晨,当孟津县城还未苏醒时,学院赴河南省济源市小浪底水利枢纽影响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已经踏上了调研之路。此次行程是前往位于孟津县周边的小浪底移民村落——煤窑新村和妯娌新村开展问卷调查,以期探究小浪底工程对于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
在队长的安排下,队伍共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前往两个村落分别对村民和村干部进行调查走访。
上午天气较为凉爽,队员们一进村庄就看到了晨练、休息聊天的老年人。在简要说明来意后,还未拿出调查问卷,老人们就都表示出了对移民后生活的满意。填写问卷过程中,多数老人不识字,本地同学就发挥方言优势帮助老人理解问题,协助其填写问卷;老人与队员们交谈甚欢,几位奶奶还邀请大家中午到家吃饭。下午五点后,村里外出工作的年轻人陆续回家,队员们同样通过问卷和提问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调查。
同时,针对村干部调研的小组在完成调研任务外,在村大队干部的讲解下,也了解到了村民移民的田地安置、工作安排、移民补助的发放、以及移儿童就学等情况,也让我们更深入掌握了第一手真实资料。
一天的时光很快结束,队员们的调查也接近尾声。回程的路上,队员们都对村子里整齐的院落、长势喜人的蔬菜、村民们幸福的笑容赞不绝口。小浪底工程利承千秋,为之迁离家乡的百姓们也是功臣。他们的幸福快乐也让队员们体会到经国本、解民生的含义,纷纷表示在今后也要更加“尚科学”,更加努力地传承西农精神。(肖仕冬 周子芳 雷蕾)
【人文学院】聚焦贫困县区助力精准扶贫
为响应学校“三下乡”号召,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人文学院赴秦巴山区精准扶贫状况调研服务队在何得桂老师的带领下踏上调研之路。
7月18日,队员们来到了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时值陕西省安康市“718特大泥石流灾害”6周年,通过与社区主任的交流,了解到七堰是陕南移民搬迁的发源地,2010年9月25日开始动工,到目前为止已建成6000人社区。万事开头难,七堰社区在建设初期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生存安全的问题。受制于地形因素,四面八方的居民往往难以聚居,给实际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小影响。现在,通过干部带头、引入外援、发展产业园区等举措带动了就业,茶园、育苗基地等也顺利发展,给当地人带来了实惠,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7月19日,在安康市中厂镇迎新村,为了对迎新村有更准确的认识,队员们积极与村主任交流,调研了迎新村发展历史、精准扶贫状况以及林地现状。随后,实践队一行来到白河县中心敬老院,该敬老院以“管理安全化、服务规范化、居住舒适化、生活亲情化”为理念,努力保障每一位五保老人的生活。但是,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工作人员缺乏、资金不足等制约了该敬老院的进一步发展。
7月20日,队员们来到此次调研活动的最后一站——白河县中厂镇石梯村。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村房屋整体为徽派风格,街道干净、容貌整齐,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当地村支书详细认真地为大家介绍了石梯村的发展现状。据悉,该村崇尚“精诚所至石梯人,金石为开石梯村”的文化理念,致力于打造五个第一,即农家乐第一、农家菜第一、容客量第一、停车位第一和产业园第一。但是,村支书也提出了村子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该村缺乏干部以及该村的旅游产业亟待开发。
“每个贫困县区都有自己的发展举措与亟待克服的困难,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关键还是需要因地制宜,一些产业不具有可操作性,与平原地区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便需要根据地区特色来发展。”带队老师何得桂提醒大家。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队员们对三个贫困县区的发展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大家本着“服务社区,奉献社会”的核心思路,以体验丰富的社区活动,精彩的志愿文化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相信秦巴山区的居民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一定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丁天生 郝广杰 张桂贤)
【农学院】学农 爱农 务农
7月22日,夏日雨后初晴,农学院赴定边县精准扶贫调研服务队早早地整理好东西准备新一天的任务——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进行油葵生理病理调研!
连日来,精准扶贫调研服务队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他们积极配合服务队的调研工作。昨天,一位村民前来询问油葵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相关信息,并特邀服务队前往其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早上七点不到,服务队便与村民一同前往鄂尔多斯种植基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目的地。该村民介绍,他们一共承包了一千亩土地,眼前的这片土地有四百亩,另外的六百亩在离这片区域三十里外的地方,种植方式为油葵和西瓜套种,之前油葵长势一直很好,但这几天幼叶大面积枯萎,也不知发病原因,因此前来寻求服务队的帮助。队员仔细观察油葵长势,又询问了老农最近的田间管理情况,随后与学院相关领域专家老师取得联系,并发送了发病油葵的照片,在老师认真察看发病照片及了解详细情况后,给出幼叶枯萎是由于施肥浓度大导致的初步结论。之后,村民又跟专家咨询了油葵花期授粉的相关措施,尤其是在没有蜜蜂传粉和无风条件下如何保证花期油葵成功授粉。同时,队员还推荐老农下载安装“农天下”APP,熟悉掌握在线寻求专家帮助指导。最后村民激动地说,希望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得到学校更多的帮助,更期待服务队明年继续前来调研!
成功路上何其艰辛,唯有不断学习才是永恒的真理,老农早已年迈,却仍然想着开辟另一片新天地,学农、爱农、务农,走进农业科学,这种勇气与坚持,给了学农的我们更大的动力!(夏可阳/文 王鑫辉/图)
编辑:杨远远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