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讲好“西农故事”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校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用行动诠释了西农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得到中省级媒体的持续关注,刊发稿件500余篇,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发视频新闻和专题16条,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春耕保卫战  线上线下师生齐上阵

2020年的春耕正值疫情期间。农时不等人,我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共同打响“春耕保卫战”,以康振生院士为首的专家教授们第一时间奔赴生产第一线,并积极通过电话、网络授课、直播等线上形式为参与家乡春耕的学生、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体现了西农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媒体上引发较大反响和社会关注。

4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高校农专家 春耕进田头》。3月17日,《光明日报》刊发深度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远程指导上好“田间大课”》。新华社客户端刊发《把大地当课堂——农业高校师生助力春耕备耕扫描》《“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康振生院士的“麦田阻击战”》等稿件,篇均阅读量100余万。各大媒体的深度报道讲述了师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贡献西农智慧和力量的生动故事。

脱贫攻坚战  西农人实力挑大梁

强农兴农是党中央赋予涉农高校的战略使命。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主动担当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工作成效突出,亮点纷呈,受到媒体关注报道。

2020年《中国教育报》用6篇头版文章和1个整版报道深度聚焦我校脱贫攻坚的亮点和经验。8月20日《“科技参谋”下乡驻站》的整版报道,《校地合作富了合阳农户》《秦岭深山里的90后博士村支书》《做好“加试题” 打好攻坚战》《帮一人就业,助全家脱贫》《返乡大学生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等一篇篇头版报道全方位展现师生深度参与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新华社客户端刊发《大学生“羊倌”成了致富“领头羊”》《农学留学生“授业”秦巴山区助力中国乡村振兴》等深度报道,阅读量均近200万。中央电视台多个新闻栏目用4分多钟时间播放了我校“90后”研究生助力团奋斗在大山里的青春风采。

坚守为“粮心” 把饭碗端在中国人手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校的学科使命之一,我校一代代育种专家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技战略,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他们身上的“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在媒体记者的笔中变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篇篇厚重的稿件。

《光明日报》6月22日头版头条《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西农力量》,讲述了我校的小麦育种专家群体为国育种、为民解忧,选育出一批丰产、优质、抗病、广适的小麦良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光明日报》10月8日头版《一甲子坚守为“粮”心》,该报道用1篇深度报道,2篇短评,共4000余字的大篇幅,讲述了我校校友、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研究员60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群众的“饭碗”上的“粮”心之歌。《人民日报》1月13日刊发新闻报道《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王辉—— 实验室里育不出好品种》。《陕西日报》5月21日刊发整版报道《金色麦浪,诉说着一个人的传奇》讲述我校李立科研究员的故事。央视《新闻直播间》《经济半小时》《超级新农人》栏目连续报道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我校也获批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为国守土护绿  敢叫日月换新天

合并组建20多年来,学校牢记国家赋予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和高水平科技支撑”的崇高使命。我校水土保持专家们一辈子与旱地和黄土打交道,为国守土护绿是他们的毕生追求,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推动黄土高原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7月9日,《光明日报》刊发深度人物群像报道《为国守土护绿》,讲述了西农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壮志,让黄土高原终于亮出了“新颜值”,美出了“新气质”。《中国科学报》在朱显谟院士诞辰105之年之际,于12月15日刊发深度报道文章《毕生为河清》,讲述了朱显谟院士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支持、爱护学生的往事。《陕西日报》7月14日刊发整版报道《一个甲子的初心坚》,记录了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用初心书写“旱地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田野里不断探索,奋勇前行的事迹。央视新闻频道《直播黄河》节目呈现了我校科学家在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奋斗历程和科研成效。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