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岭南坡宁陕县境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始建于1958年,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样的植被类型,鲜明的垂直分布序列,承担着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任,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国内一流生物学综合实践基地。6054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连同2037公顷的林区,以及依托秦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我校及国内外高校提供了一个最佳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教学平台,每年为3000余名本科生提供实习服务。
试验林场林区
从学校出发,驱车四个小时,谈不上疲惫,更何况还有沿路的山川美景作陪,就像是意料之中见面的老朋友,又像是苦苦追寻多日而收获的珍宝,写有“火地塘试验林场”的门牌进入了视线。
几乎每一个初到火地塘的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多吸几口这里的空气,因为一眼望去就是绵延不断的高山,连同亘古不变的岩石,每一寸土地上生长的树木似乎也拥有永恒的碧绿,一条小溪跨越巨石默默淌过,鸟鸣声不绝于耳,空气里仿佛也蕴藏生机。
“山上的路是一代代林场人走出来的”
沿着G210国道继续向前行驶,曲折蜿蜒的山路恰如其分地将秦岭山川的大美风景展露出来。除却大自然鬼斧神工“切削”而来的磐石绝壁,还有犹如针织一般密布的树林,虽正值夏季,但山里的温度还很清凉,时不时会飘起几粒雨滴,或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山始终不肯穿上一层轻纱,而是披着一条绿毯了吧。
根据安排,将在今年6月初开始的本科生生物学综合实习共有10条主要实习路线,其中火地沟、平河梁以及高山草甸为必须实习的三条路线,而规定的5条实习路线中的另外两条将有带队老师自行决定。从G210国道平河梁顶入口出发,沿着一五三沟向高山草甸前进,在近乎五十度的山坡上,周围树木裸露在土壤表层的树根构成了天然阶梯。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火地塘试验林场的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琐碎和为师生的实习服务外,全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护林防火。“这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也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放松警惕。”何引赞副场长这样说道,“这山上的路是一代代林场人走出来的。”都说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可是甘愿扎根大山深处的能有几人?现在,火地塘试验林场,只有10人。
从平河梁顶返回火地塘试验林场,路两旁的落叶松林尤为抢眼茂密。“这都是几代火地塘人一起栽种的,现在已经长成了!”何引赞副场长说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地处秦岭南坡的火地塘试验林场,承担着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任,几代园丁的努力与坚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造就了诸多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牛春山教授对秦岭林业资源的研究、周尧教授对秦岭昆虫资源的发掘……等等,后继的一大批学者也对秦岭的动植物资源、林业环境及文化资源开展了深入研究,目前火地塘试验林场已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高校生物学综合实习基地。
很难想象,面对大自然百万年的“苦心经营”,在被原始森林包裹的深山,一代代园丁与科研人员的潜心探索,仅凭几十年的默默坚守便走出了一条通往科学研究的“路”,这条路沿着蜿蜒的山脊,穿越茂密的森林,跨过横卧的巨石,在通向了真理的顶峰,一步步前进着!
“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把这里当成家”
1995年8月,何引赞来到火地塘,自此一干就是20年,而在那之前,何引赞的父亲在这个地方,当了30年的护林员,每天与大树大山交谈。“我是地地道道的‘子弟兵’。”何引赞自豪地说。
大山深处,在秀美风景之下,难免还有一丝丝孤寂。一位我校人文学院的教授曾感叹:“好山!好水!好寂寞啊!”可对于林场的工作人员,除了寂寞,还有暗藏于心底的莫名滋味。
“一年365天,我在这里待220多天,节假日往往由我来值班。”何引赞副场长说,“有时候即便回到杨凌的家中,也是因为要去处理在学校的事务。” “这么长时间不和家人见面,如果说不想念他们,那是假的。”何引赞说,“但是想念也没用,只能更加努力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把思念化作动力吧。”
林场的每位工作人员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在火地塘林担任了20余年炊事员的张安强,已经有15年是在林场的职工宿舍里度过的春节。“大山对人的韧性始终是个挑战,之前我也想过换个地方工作,但人对大山始终是有感情的,我离不开这个地方。”
1990年,18岁的何亚峰来到火地塘,26年过去了,她已经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大山,平日里,除了负责学生住宿的工作,她还培养了诸多兴趣爱好,书法、网球、唱歌、阅读,大山似乎在无形之中塑造了一个美丽的人,在她精心布置、干净整洁的宿舍里,她说:“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特别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把这里当‘家’!”
从一进林场大门就可以发现的近乎一尘不染的地面,再到专为学生实习排遣枯燥乏味而建设的体育设施和音响,这只有10个人的火地塘试验林场,在焕发着别样的色彩。
“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把这里当成家,自己的家哪有不干净整洁的道理?”何引赞副场长说,“大山深处相对闭塞,为了给来这里的师生提供便利,努力发展是必须的。”
是啊,在火地塘林场,哪位职工又何尝不是以林场为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啊!负责水电暖维修的马义旻,负责实习用车的王原军,负责公寓管理工作的王宏运,还有……他们的内心早已扎根林场,依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打造四位一体、国际一流生物学野外综合实践基地”
林学院党坤良老师告诉我们:“在过去,每次实习的感觉就像‘行军’,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感觉这里太艰苦了。”他回忆道,“大山确实闭塞一点,这里甚至直到2007年才有了手机信号,师生员工们回家,还得翻越三道梁。”
随着学校对实践学习的逐渐重视,火地塘试验林场在整体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各项基础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就在近期,林场为了第一批参加生物学综合实习的本科生的到来,正在加班加点地忙碌着。除了常规的检修和维护,今年的火地塘又出现了新变化。
窗明几净的宿舍
修葺一新的浴室
休闲活动区
据介绍,从学生浴室的改造到学生宿舍床铺的更新,每一步举措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在远离学校200公里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学校级别的物质服务,艰苦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历史。除此之外,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从留样柜、消毒柜的购置更新,到米、面、油的购买和运送以及储藏,林场的工作人员可谓不放过每一个环节。而无论是新搭建的乒乓球台,还是翻新的篮球场,还是刚刚升级的千兆宽带网络,以及专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设立的餐厅,都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为学生在这里的实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火地塘试验林场科教服务功能,完善科教平台建设,方便秦岭生态观测研究和对外科技交流,传播秦岭文化,展示科技成果,服务于我校“双一流”建设,集科研、教学、国际交流与科普为一体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已经成为国内一流试验基地,不仅为校内师生提供服务,每年约有300名外校师生来火地塘实习,这里正在逐渐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场站管理中心副主任何雨浩这样告诉我们:“火地塘试验林场将始终围绕“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和“生态文明素养养成”三条主线,按照“崇尚科学、亲近自然、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提升保障支撑能力,努力打造四位一体、国际一流生物学野外综合实践基地。”
后记:就在一行人准备离开火地塘时,或许是因为不舍,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深呼吸,想多留一些大山深处的气息在自己的身体里。诚然,这里有“好山”,也有“好水”,还有“好寂寞”,然而有一群人,注定要与这里交叠,无论是默默奉献的林场职工,还是前来实习的学生,不远处那一片翠绿包裹下的大山,一直在见证着。
编辑:张琳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