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访学在海外】(十九)南加州的阳光照亮梦想

第一期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暑期访学活动结束

  “学生能在低年级就参加访学活动,开拓国际视野,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提前为日后的升学做规划,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希望同学们回到学校后能好好回味这半个多月的经历,规划属于自己的未来!”为期16天的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访学于8月3日圆满结束,带队老师王晨在回国的飞机上如此感慨。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的实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思维、提升国际竞争意识,理学院首次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展第一期UCI暑期访学活动,通过个人申请,学院选拔,最后确定了一支由13名低年级本科生组成的访学团,于7月19日至8月3日在大洋彼岸开展访学活动。

精心策划 课程安排惊喜连连

  “哇,老师,咱们的日程安排的也太精彩了吧,我早就听说过鼎鼎大名的Calit 2 实验室,没想到真的会安排参观!”团员们拿到日程安排表时激动地说。日程安排表上显示,在UCI的学习生活丰富又不失乐趣,有学习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加州高等教育结构的社会科学知识,有参观校园、图书馆以及各大知名和相关学科实验室,还有分组合作完成的项目策划,更有与UCI师生交流互动的多次宴会和Scavenger Hunt游戏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实验室参观活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UCI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美国高校的学习生活氛围。

参观学习 多角度体会高校魅力

  此次出访,学生们不仅在UCI学习生活,还参观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乔治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这些世界一流学府对学生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仅使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迅速提升,并且通过小组讨论、讲演培训、参观考察等环节,亲身体验了国外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可谓收获颇丰。

首战告捷 交流总结丰富经验

  为了更好地切合我校学生专业特点,理学院相关负责人经过多方联系,于今年3月中旬敲定了与UCI的合作的相关事宜。与该校的首次联合得到了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4月初确定了团队成员后便紧锣密鼓的安排签证、行前培训等相关事宜。为了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6月份团队统一定制了印有我校校名和校徽标识的服装,并编写《暑期访学出访手册》,内容详尽包括了团队介绍、日程安排、注意事项、外交礼仪以及团队通讯录等信息,供学生及时查阅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次出访的圆满成功,不但标志着我校与加州大学系统首次合作的成功,还意味着我校学生有走出国门、充实自身的实力。在UCI的毕业典礼上,该校国际项目中心主任Kelly L. Oto动情地与带队教师交流到:“你们的学生很出色,他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他们的英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欢迎他们来UCI继续深造!”经过在美16天辛苦的学习与交流,学生们收益良多,来自理学院的朱林说到:“自己本来就有出国读书的计划,学院组织该访学项目,会为自己的申请“锦上添花”,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访学项目。”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学有感

  这个暑假,我们有幸参加学校的访学项目,来到了美丽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这里的一切是这样的新鲜与生动,留给我们太多的感悟与思考。

  因为专业的原因,在大一一年内并没有对学校的实验室有直接的感受,而UCI的实验室则让我见识到国际一流实验室的风范。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教授的两届博士生一共花了八年时间接力完成了一台全世界只有五台的仪器,而这两届博士生中就有现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以及华尔街高盛公司的副总裁。当教授说起由自己学生完成的这台仪器时,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与自豪。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2014级本科生崔静祎

  国外的上课氛围非常活跃,比如Michael讲课,站着正讲课突然拉张椅子就坐下来,坐着说了几句突然想到什么又高兴地跳起来,对他们来说教授讲的高兴了蹦蹦跳跳走到黑板边写两句似乎很正常。我很喜欢他们上课的方式和氛围,非常注重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有问题可以随时直接问,都不用站起来,很少出现老师埋头从头讲到尾和学生一点互动都没有的情况。Philippe教授最后一节课让我们表演一个毕业生去找教授的小情景,还专门拿了一套学士服给扮演者穿,最后课上完了他自己穿上那套衣服和我们合影,当时欢乐的场面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2013级本科生薛维畅

  美国大学课堂讲究独立自主性,它不像国内大学那样,仅仅是依靠老师讲课与提问相结合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说实话,国内大学的教学方法与高中并无太大差异,唯一不同的是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课外活动。而美国大学,要求的是老师讲课、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UCI的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及提问,比如Micheal的课,他时常会给出一个话题,然后将我们分组,给足时间去讨论,最后满怀激情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

  此外,美国大学也很尊重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每天早早下课,而且没有晚自习。日常学习结束之后,是运动健身,或是与最好的伙伴一起外出玩耍,还是在实验室或者图书馆潜心学习,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是生活。历时一周的访美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每天和当地人交流也使我的口语和听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意识到了规划未来的重要性。

——理学院应用化学2014级本科生成沫

  参观UCI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总是瞪大自己的双眼,发出“哇”这一类的感叹,恨不得自己能再多长几双眼睛,把能看到的都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一辈子都不忘记。学生用8年时间创造出的扫描原子分子结构的机器,从场地的搭建、机器的设计、程序的编译,墙上一幅幅的画面完全没能描绘出这个过程的艰辛,却能够让我们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实验室的一点一滴,都是学生用知识与心血建造而成。每一次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坚持,为了我们想要的成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passion,我们需要舍弃的,需要拿出的,或许有时让你想起来都接受不了,但成功之后,你又会感觉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离开UCI之后,我们又参观了美国其他的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有的沉静优美,有的庄严肃穆,但都不约而同流露出一种知识的氛围,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受。在奔赴各个高校的途中,一直陪伴我们的美籍华人老师与我们闲聊的时候,不经意说出了这么一番话:“中国人的美国梦大多数都是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度过一生。”这只是随意的聊天,却像一块烙铁般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不好意思地说,我其实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平淡才是真,平安才是福,我的一生不需要那么波澜壮阔,只要风平浪静就好。然而就在那时,我蓦地醒悟,为什么在我这么年轻的年纪,我就开始甘于平庸?小学时一个个稚嫩的梦想,“我想成为一个大科学家”,“我想成为一个宇航员”等等,年少时的无知使我们大胆,让我们敢于梦想,敢于去向世界发出挑战,或许匪夷所思,那时的我们一直抱着这份信仰。然而随着时间的蹉跎,生活的洗刷,我们心中的那份火焰被慢慢冰封,深深地埋入了自己的心底。没了幻想,没了敢想,没了passion,所以我们没有了前进的动力,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想?

——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4级本科生沈明珠

  在开始了课程以后,我们对美国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也许之前对美国的认识只停留在名校、篮球等,而现在,虽不能说找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但也可以更深地感受美国思维方式。曾经听过关于美式教育的魅力,但是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everybody’s live is a movie. 是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你是主角,别人无法替代,在生长的大环境里,还是可以发现很多类似于子承父业,按规划成长的例子,但是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记得有一句话,“你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参考别人的意见,因为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活,做自己,才无愧于心。

——生命学院2014级本科生康庆琳

  在我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就被校园中的绿色植被吸引了。虽然当时是凌晨,周围只有几盏幽幽的路灯,根本看不清校园内有何植物,但是校园中隐隐有一股薄荷的香味。毫无疑问,这个学校是非常注重的环境建设的,这是这个学校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校园里的建筑风格与国内的也有极大的区别,他们的建筑大多数都不是正规的立方形,而是一些不规则的形状,而建筑内部的设计也是大异于中国的大学校园的。他们没有一栋建筑的外形是相似的,甚至楼内的设计也是互不相同的。我想这应该就是受到美国人天性自由的影响,每栋建筑都展现出了他们的特色。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应时时发挥我们的创造性。我想这也是美国大学想教会学生的一点。

  短短几天的交流与学习对我以前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让我能够有机会去了解体验美国的校园生活,使我有机会能够更好地反思一下我在西农的学习历程。虽然现在的世界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坐在家里也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很多外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差异。但我想,即便这样也不可能比有一次亲身到美国校园体会感受这种文化的冲击的机会来得更猛烈、更真实、更能真正撼动我们的心灵。这次的UCI之旅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记忆。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2013级本科生战春秋

  感受着15天美国的文化,我们的UCI访学活动结束了。这有无处不在的文化差异。在校园里,走在路上的学生看到有一片纸屑都会主动去拾,每个人似乎都很有默契,低声交谈,浅言欢笑;在课堂上,即使因为一个词没有听明白都可以大胆地给老师提出来,老师提问会用“请”;在教室里,美国人喜欢团队合作来完成一件事,所以教室里的桌子可以随意移动,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在课堂上互动交流。这些可能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礼让和关怀。

——理学院应用化学2014级本科生刘元勋

编辑:王学锋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