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地震中的“冬日暖流”

——我校专家回访为宁夏“头雁”创业赋能小记

元旦刚过,银川的寒风格外凛冽,地震余波阴影还在人们心头,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就在大批市民暂离银川避险之际,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和经管学院牛荣教授却逆行而上,直奔田间地头,于1月2日至5日,开启了一场温暖而有力的头雁回访之旅。

4天,14个农业产业基地,两位教授一路奔波,鞋子沾满泥土,心中装满责任。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创业者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创业故事。这些头雁们,有过资金短缺的窘迫,经历过技术攻关的煎熬,也品尝过市场开拓后的甘甜,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让教授们深受触动。

邹志荣和牛荣深入基地,在大棚里查看作物的生长态势;在生产车间仔细研究产品工艺,与学员探讨每一个细节。他们发挥专业特长,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市场销售,给出一条条精准“药方”。学员们边听边记,问题一个接一个,眼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在掌政育苗中心回访_副本.jpg
在掌政育苗中心回访

“幸亏两位导师今天来我这儿,劝我别在大棚里种苹果。本来我把树苗马上就要买回来了,真是及时止损啊!”马金宝激动地说道。宁夏八宝茶的巧玲也跟着感慨:“邹老师和牛老师带来的前沿消息,给咱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下一步怎么走就清晰多了!”

“参加‘头雁’培训,让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有珍贵的人脉资源。”学员冯文静感慨道,“它让我有机会结识学校的诸多老师,遇到难题,随时就能联系咨询,这种‘近水楼台’的学习便利,极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而且,‘头雁’项目还搭建起了推动宁夏产业共赢发展的优质平台,在这里,大家交流经验、碰撞思维,为家乡产业发展添砖加瓦的干劲更足了!”

一路走访,头雁们的创业模式各有千秋,都活力满满。有的办起农业服务平台。宁夏植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何慧娟,一头扎进农资销售、番茄种植,农机、农技与植保服务领域,用“农资 + 基地 + 技术服务”的妙招,给现代农业添动力;汤冬冬的“闽宁茶文化体验中心”,集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茶香四溢中,为乡亲们蹚出就业帮扶新路子。

有的开展联农带农。马福仓的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起宁夏冷凉蔬菜现代集配中心大舞台,带着周边农户种上 2 万多亩高原冷凉蔬菜,香芹飘香,客商云集;秦玉龙的合作社韭菜高产,还拉着周边农户一起,产供销一体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的开展技术创新。韩少伟回乡养鸡种菜,温室里搞出养殖种植“组合拳”,效益喜人;赵伟峰的育苗中心,研发“富硒”番茄,为农业发展探新路;马魏魏则盯上盐碱地,养起澳洲淡水龙虾,盐碱地里“蹦”出致富新希望。

还有从海外归来的“追梦人”。冯文静接手废弃渔场,养鱼虾、搞观光,科技赋能,让旧渔场焕新生;郭巧玲打造八宝茶品牌,把留学的儿子喊回来,一起开拓芽茶新市场,“母业子继”传承创业火种。

产业基地同样“给力”。丁波的合作社,有蔬菜、水稻、玉米等,产销加工一条龙,带着农民共富裕;马守芳联合企业打造了千亩产业园,建立了千亩现代设施产业园,带动移民户开展温室蔬菜种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马金宝的商贸公司,种、销、农机服务一齐抓,新建的设施农业基地,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创业。

在植安农林数字农业体验中心回访_副本.jpg
在植安农林数字农业体验中心回访

宁夏农业农村厅农经站干部田帅也是这批宁夏“头雁”在学校学习的带队干部,此次也陪着导师一起回访,边看边告诉记者:“西农的‘头雁’课程设置科学,理论、观摩加回访,专家、技术都请到家门口,实用!”班长马俊蛟也满怀憧憬:“大伙学习热情高,咱得抱团,把宁夏‘头雁’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为咱产业振兴插翅高飞!”

据了解,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我校成教学院是“头雁”项目的重要培育机构,项目实施以来,年均培训1600余名头雁,覆盖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

寒风吹不散创业热情,困难挡不住奋进脚步。在银川这片土地上,“头雁”们正展翅翱翔,专家、学员携手,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壮丽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王学锋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