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亲近自然 收获真知

——火地塘生物大实习见闻

  “同学们,这是什么花序?是不是伞状花序?数一数雄蕊有几个?”

  “20个……”

  “对,蔷薇科的雄蕊个数是5或5的倍数……”

  6月7日,大秦岭2400米海拔的高山草甸,吴振海老师操着大嗓门,与农学142班同学之间进行着互动。

  这有趣的问答一幕,标志着我校2015年火地塘生物教学大实习正式开始。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天然宝库。

  始建于1958年的火地塘,地处秦岭南坡宁陕县境内,位于亚热带北缘,森林总覆被率达93. 8%。植物物种丰富, 共有种子植物127科534 属1235 种,在50KM范围内能够看到从亚热带到寒温带所有植被类型。

  丰富的植物资源,多样的植被类型,鲜明的垂直分布序列,使火地塘成为我校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更被同学们誉为亲近自然、崇尚科学、收获真知的“伊甸园”。

教师篇: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付文婷 摄)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了解,蝴蝶和蛾子有什么区别啊?”

  “一个白天出来,一个晚上出来……”

  “大家过来看,这是一只蝴蝶,这是一只蛾子,观察它们的触角有什么分别?”

  “一个是棒状的,一个是羽状的。”

  “对了,这才是它们的真正区别。”

  动物学实习老师韩峰拿着粘虫板,指着上面的标本,一一为学生解答相似昆虫间的区别。

  这种植身大自然,现场教学的方式,被生物学教学实习团队定名为情景式教学。

  生物学教学是农科类本科人才知识结构建造的基础,其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2005年,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学校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提出“亲近自然、崇尚科学、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课程壁垒,系统整合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和动物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生物学野外综合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并组建了采用情景式教学的教学团队。

  生物综合大实习,以生命学院植物学老师为主,和林学院生态学、理学院气象学、资环学院土壤学等教师共同组成30人的生物教学团队。

  姜在民是我校生物学综合大实习的总指导老师。围绕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的综合实习,从实习线路设计、线路上的课程安排到综合实习的教材建设,姜在民都要一一操心。围绕植物学实习,他主编出版了《秦岭火地塘常见植物》(科学出版社)、《生物学综合实习教程》(高教出版社),建设了“火地塘植物资源数据库”,为学生快速、准确鉴别植物,了解植物地理分布和生境,丰富植物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从2008年开始,姜在民每年都要在火地塘呆足一个月,每周带学生上山下沟,所行的路程大概在50公里,一个实习期就是200公里。8年下来,带过的学生超过1.4万,走过的山路有1600余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从杨凌走到昆明。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走一拨来一拨,换了一级又一级,但老师仍旧还是那些老师,偶有增添的新鲜血液。

  像姜在民一样,带植物学实习的慕晓倩、陈铁山、苗芳、吴振海、郭晓思、刘虎岐、康冰、常朝阳、李琰、刘建才、王晓静、易华、崔宏安、赵亮、程金凤、杨文权、张宝昌、崔建,动物学的卜书海、韩峰、王辉,生态学的张硕新、王得祥、陈海斌、党坤良、侯林、庞军柱、陈书军,气象学的穆婉红、张丁玲、严菊芳、刘淑明,土壤学的耿增超等,他们在火地塘每天早出晚归,带着学生在10条线路中来回穿梭,用真心、耐心和爱心守护着学生。

  1959年出生的陈铁山带学生实习有20年的经历,还有4年他就退休了。2400米海拔的高山草甸,一个月带学生总要爬那么10来次。但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带着他们快乐实习的陈老师有冠心病,他的包里总是揣着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和硝酸甘油。

  “陈老师去年带学生实习回来,正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的脸色发白,很不正常,赶紧喊穆老师(穆婉红)他们过来,从包里翻出药赶紧喂他吃,陈老师才好转过来。”生命学院黄海瀛老师讲起当时的情形,还带着后怕。

  谈及为什么还要坚持带学生实习,陈铁山说,“我是老师啊,带学生实习是本职工作。冠心病也不可怕,咱随身带着药,没事!再说了,人总有一死,有什么好怕的?”接着就是一阵爽朗的大笑……这笑声背后,饱含着对职业的尊重,对人生的参透。

  带土壤学实习的耿增超老师,他的心脏做过手术。但每天都像个没事人一样,上山下沟,走路一阵风,领着学生风风火火地做着土壤剖面分析。

  穆婉红,是带气象学实习的4名女老师之一,在火地塘带实习也8年了。今年平50的她,感觉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有点吃不消,但因为气象学老师少,她今年还是二话不说拿上东西就来了。“去年来了个生力军,我很高兴,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在今后的实习中,发挥传帮带作用,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让她尽快成长,能独当一面。”

  平凡的行为,质朴的谈吐,平淡的讲述,每一位在火地塘的老师,用他们的所作所为,践行着育人为本的神圣职责,诠释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深深热爱,彰显着热爱教育的高尚情怀。

  他们,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学生篇:在大自然中收获真知


                                    
(付文婷 摄)

  “嚓嚓”,这是同学们用手机在拍植物的全貌。在信息时代,手机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今年的实习有一个改革亮点,用手机拍植物,做成电子标本。”教务处实践科唐琦说,“这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很有意义。”

  这一改革举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农学141班牛丽华说,“大学生都是‘手机控’,把植物记录在手机上,可以随时看,更利于加深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

  沿着平河梁公园向山顶攀爬,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手机功能。根据刘虎岐老师的要求,他们认真地拍下植物的全貌、花、枝和叶的正反面五个部位。

  根据安排,学生以8到10人为小组开展实习,他们团结协作,拍照的拍照,捕昆虫的用捕虫网捉着昆虫,观察风速的观察风速。一路欢歌笑语,快乐前行。

  2008年,生物综合大实习在火地塘拉开序幕,至今已跨入第8个年头。今年生物教学实习为期一个月,涉及2014级农学、植科、种子、植保、制药工程、园林、林学、森保、资环、园艺、设施、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草业等44个班,2014级创新学院生工基地、生技基地班、生命创新等6个班共1452人。 

  “这是我们采集的植物做成的标本,看,这就是我们的丰硕成果。”农学143班的陈美周,兴奋地展示着小组的收获。他来自山东,在崎岖的山路上和小组同学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实习任务,让他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来自新疆的图尔荪江•图尔贡,是农学142班的一名维吾尔族小伙子。“环境很美,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很美。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我学到了很多昆虫学、植物学知识,很开心。”

  首批参加火地塘实习的是农学、植保的学生。谈及实习感受,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用“快乐、开心、有收获”表达了他们对本次实习的感受。

  农学142班的刘行行,是贵州遵义人,小伙子一路都很兴奋。在高山草甸,他说,“很熟悉,有家乡的感觉。有很多常见的熟悉的植物,当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不具备的知识。”

  农学141班的宋文佳、耿嘉璐,一个来自山东青岛,一个来自内蒙大草原,一路上相伴相行。他们说,“动物实习很有乐趣,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捕捉过程就像小时候做游戏,真的很开心。另外,电子采集植物标本很环保,也非常迎合现在年轻人爱拍照的行为方式,我们为这个改革点赞” 。

  植保142班的吾木提•阿巴塔,是哈萨克族。“这里的空气、环境都很好,老师指导我们做土壤剖面实习,带领我们了解生态环境,和书本上的知识一联系,让我们对整体生态环境的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

  晚上九点钟,大山已经沉睡。漆黑的夜幕中,火地塘综合实习的多媒体教室中,灯火依然通明。

  农学144班木尼莲木说,“我们小组今天共采集到34种植物标本,在多媒体教室讨论确定了植物种类和名称,今天大有收获,很开心。”

  农学142班周晓利说,“学校虽然植物很多,但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去认知更多的植物,印象会更深刻。这种在大自然中互动学习的方式,效果会更好。这次实习活动一定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从早上7点吃饭到晚上9点,同学们的实习活动已开展了十几个小时。姜在民在教室里来回走动,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一看时间不早了,提醒同学们早点休息,第二天还有新的实习内容。

  “老师,我们把这些对照完就走,十点前一定完工。”整理标本的整理标本,拿着实习指导书认真查找植物的继续在查找,对着电脑仔细察看拍照植物的依然在忙碌。

  没有疲惫不堪,写在学生脸上的是对实习的兴奋,对大自然的兴趣,表现的是对知识的渴求。

  他们,还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畅游。

服务篇: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张赟 摄)

  “一定要保障学生的食宿和实习安全。”6月7日,赵忠常务副校长赴火地塘试验林场,实地检查生物学教学实习工作,看望实习学生和实习指导教师。

  赵忠深入学生宿舍、教室、浴室、配电室、食堂,一一仔细察看,叮嘱要尽全力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习顺利开展。他走进学生们中间,勉励同学们亲近自然,崇尚科学,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在大自然中收获真知。

  生物学实习教学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我校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实习从6月6日开始,至7月5日结束,历时30天,涉及15个专业50个班级1452名学生。

  面对时间长、规模大、课程多的综合大实习,教务处全面动员,提早谋划,制定了详细的实习方案。陈玉林处长在实习第一天就赶到火地塘对实习过程进行了察看。

  实习前一个月,教务处到相关学院就生物学实习教学任务进行落实,做好学生的信息统计、具体教学实习安排和相关经费的落实。

  “我们提前联系相关学院做好带队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工作,同时协调场站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校医院做好实习期间师生的食宿、用车、医务保障工作。”教务处副处长屈锋敏、何玉杰表示,教务处先后多次和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碰头协调,确保了本次实习的顺利开展。

  青山绿水,树木葱茏,火地塘迤逦秀美的自然风景中,一座罗马风格的三层小白楼显得格外大气上档次。这是我校场站管理中心为解决学生住宿而新建的女生宿舍楼。

  “干净、卫生、环境好,我们觉得和学校的条件一样,但这里的空气比学校还要好,住得很舒服。”农学141班的日彦古丽, 143班的阿丽帕西•依巴哈提说,来之前担心住不好的考虑,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的了。

  为给同学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实习条件,让同学们的实习没有后顾之忧,火地塘试验林场全面提升了实习条件:新建3号楼,更换配电箱、教室桌椅和洗澡容量箱,升级WIFI,安装校园广播,从西安定点供应放心蔬菜……场站管理中心副主任、火地塘林场场长何雨浩掰着手指头说,“为让同学们的实习生活丰富多彩,咱们还专门结合学生的实习策划举办首届‘镜头下的火地塘’摄影大赛,记录师生在火地塘试验林场实习期间的美好时光。”

  后勤服务中心从4月份就启动了服务保障工作,对所有车辆进行检查、检修和保养,确保车辆状况完好;对全体驾驶员进行了3次安全警示教育和培训;提前查看行驶路线,确定车辆率队人员、编队次序和路上的休息地点;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制订了详细的7次接送计划、留守车辆安排和应急预案。


                                    (付文婷 摄)

  “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师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强亲自带队,从南北校区7个食堂中抽调12名精兵强将到火地塘服务师生。

  这些食堂师傅,蒸包子、打饼子,米饭炒菜、面条稀饭,几乎全能。他们每天早晨5:30起床准备早餐,做饭、打饭、搞卫生,8:00吃完早饭后又为午餐做准备,蒸馍、做汤、洗菜、配菜、炒菜,这一忙就到了午饭时间。一点钟吃午饭,搞完卫生稍事休息一下,又准备晚餐。

  一个月中的每一天,他们几乎都是这样过的。他们中有3名90后,也有年纪稍大经验丰富的老厨师。许毅在饮食业做了30年,手艺比较全面。在火地塘为实习师生做饭,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

  从端午节到中秋节,许师傅都是在火地塘度过的。因为生物大大实习之后,还有专业课实习和生态文明实习,100多天他都在坚守。“给娃们把饭做好,让娃们吃好学习,这就是我的任务。”

  首批实习的学生中,有51名少数民族学生。火地塘林场专门为民族学生建了清真食堂,饮食中心派了一个女师傅专门为他们做饭。

  周到的考虑,细心的举动,让民族学生很感动。无论是植保的,还是农学的,无论是维吾尔族,还是哈萨克族,大家都表示很感谢学校以学生为本的举动。

  沙影和何凯是首批实习学生的辅导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和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认为,此次实习是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大自然中的实践学习,不仅巩固了课本所学的知识,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对于同学们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在实习过程中的互帮互助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是同学们大学生涯中一份值得珍藏的美丽回忆。

  从教务处到火地塘林场,从后勤中心到校医院,从校领导到辅导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火地塘采访手记: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10年前,我曾参加火地塘教学大楼落成典礼的采访到过火地塘,那也是我的首次火地塘之行。匆匆一天,走马观花,只觉得气候凉爽、风景宜人,其他的知之甚少。

  10年后,在宣传部长闫祖书老师的带队下(摄影、摄像、文字),我作为文字记者,再次走进火地塘,进行了两天多的实地采访。

  故地重游,感慨良多。

  新闻宣传贵在真实,呈现原貌,个人情感色彩不宜浓厚。所以在新闻中我尽量不融入个人色彩,力争原汁原味呈现新闻采访内容。但在两天半的采访交流中,我深深地被那些扎根教学一线,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所感动,为那些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尽职尽责的人们所感动。

  他们中,有教学实践丰富的高手,也有初出茅庐的新秀。他们,为了学生成才,服从学校教学安排;他们,为了学生成才,把个人的事务和病痛置于一边;他们,为了学生成才,一个月执著坚守;他们一切以学生为本,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孙其信校长针对教学工作,多次强调“追求卓越、创建一流”,梁桂书记多次强调“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火地塘之行,让我看到了教师追求卓越的行动,看到了管理人员躬身服务的身影。生命学院书记化小峰专程送学院教师到火地塘,创新学院院长欧文军为自己学院的学生提前探路,场站中心书记孙安礼专程检查火地塘林场的服务,火地塘工作人员佩戴标牌上岗,方便师生随时询问……这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我想不出用什么更好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借用作家魏巍的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把“最可爱的人”这个我觉得最贴切的称谓送给他们,并向他们致敬!

  感谢教务处的安排,感谢场站、后勤等部门的配合,感谢部长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对教学中心工作的支持,让我有机会深入教学实习一线,和那些默默奉献的教师有了深入的交流,让我对他们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之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再次向他们,也向那些为了学校的繁荣发展,像他们一样在基层默默打拼的师生员工致敬!

  谢谢你们!我身边“最可爱的人们”!

编辑:0

终审:闫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