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朱斌:从调剂生到学术达人

  

  截止2014年底,累计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累积影响因子35.056,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336;

  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申请专利两项,参加中科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课题。

  这是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三年级博士生朱斌两年半的成绩单。从本科被调剂到潜心研究水产科学并成为学术达人,朱斌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兴趣源于大学生科技创新

  2005年,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朱斌考入我校,而被调剂到水产养殖学专业让他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大一刚开始,在班主任王立新引荐下,朱斌参加了高年级学长主持的“仔鱼生物饵料筛选和高密度培养”科创项目,开展水生生物饵料培养工作。

  一次次有趣的实验观察。与老师及学长的交流,让朱斌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产生了兴趣。大二主持了“安康水库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科创项目,大三专业课学习和实习,真正让朱斌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水产动物病害防控研究。

  2009年9月,朱斌考上水生生物学专业,师从王高学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相关学科领域老师经常被请到他所在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一次,生命学院王永华教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纳米载药。这让朱斌眼前一亮,能不能探寻新路,利用纳米载药技术实现鱼类免疫和抗病毒治疗?

  想法有了,朱斌开始自己摸索。经过查阅资料和讨论,他先后购买了多种纳米材料进行荧光标记,研究纳米材料对鱼类发育毒性并评价其安全性。研究发现,碳纳米管对鱼类毒性很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碳纳米管可从鱼体表快速进入鱼体各组织器官。联想到鱼类病毒性疾病治疗的最大瓶颈——细胞膜对抗病毒药物的屏障作用,使得抗病毒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治疗剂量的现状,在与导师反复商量后,朱斌确定了硕士阶段的研究任务——碳纳米管载药,通过浸浴方式实现鱼类种苗无病毒化。

16本实验记录本的故事

  目标有了,如何将化学、材料等学科知识运用自己的研究,对于先天不足的朱斌来说成了新难题。只要有空闲,他就会钻到图书馆“恶补”相关知识,结合研究优化方案,理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同师门的刘广路在材料合成和修饰方面上的帮助,让他的信心更足了。

  硕士期间,朱斌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这为他在此领域深入探索增添了自信。2012年,他以优异成绩被推免攻读水生生物学博士学位。

  草鱼是我国养殖面积最大、总产量第一的淡水水产品,对其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草鱼出血病。博士期间,朱斌确定了通过纳米载药和疫苗防治水产养殖中病毒性疾病爆发的课题。为此,他全力以赴投入到相关研究中。

  每年4月-6月是草鱼繁殖期,如果实验不能在此阶段完成,就会耽误整整一年。为了将这三个月用到极致,朱斌开出了自己的“妙方”:合理调配利用时间,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鱼苗培育、苗种抗病毒治疗、基因工程疫苗制备、抗病毒免疫评价和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等6个方面的实验。

  2013年2月开始,朱斌提前规划各实验计划并合理排序。从月计划到周计划再到日计划,从早上7:00到晚上12:00,细致到每个时间段。遇到实验结果不满意或延迟,则及时调整。为此,他最大程度地“压榨”自己,开始“实验室—寝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那时,宿舍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夜战结束后回到宿舍简单洗漱后倒头就睡。如此状态整整持续了两年。

  除了高频率、高强度的实验,朱斌还有过连续48小时的实验经历。2013年4月,在做同位素标记碳纳米管实验时,要求同位素标记现配现用,每30分钟就要进行一次碳纳米管添加和鱼体各组织采样和测定工作。朱斌连续在实验室奋战两天两夜,熬到双眼发直,在刘广路的帮助下,进行了3次预实验,最终才确定了正式实验的各种条件。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2年半时间,朱斌开展的实验工作、记录的实验数据,积累下来最终成为他手里厚厚的16本实验记录本。

论文从被拒12次到13天接到录用通知

  在第一作者发表9篇SCI论文的背后,朱斌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过去。他的一篇SCI论文曾被拒12次,历经一年半时间。那是关于利用纳米材料进行鱼类生物评价的实验。由于前期对此方面知识掌握不足,使纳米材料和鱼类生物评价两方面的工作做得都不是十分深入和完善。在不断被拒中,朱斌针对编辑和审稿人提供的意见,不断完善并修改,历经一年半时间,文章最终被接收。

  从开始的不着边际到今天的高产作者,朱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选题新颖和注重学科交叉是发表论文的法宝。”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最早发现碳纳米管,国内外主要用于材料工程。应用于水产,他们可谓“第一个吃螃蟹者”。从原材料购买、材料功能化修饰、药物和疫苗承载,到鱼类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效果评价,以及碳纳米管在鱼体和细胞上的跨膜机理,朱斌在实践中摸索,及时与凌飞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不断总结和完善研究。

  有了数据,论文发表过程更是历经坎坷,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论文写作过程中,加班熬夜已成常态,投出被拒也是常事。对审稿人提出的意见,朱斌认真分析,及时补充实验和数据,斟酌字句,在王高学老师指导下,很多文章至少修改5遍以上,精益求精。同样,朱斌也体会到了科研和写作的乐趣。

  水产和化学、材料学科的有机结合,为朱斌的科研插上了高飞的翅膀,也为论文发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发表的论文涉及医学、农林、环境和工程等四个学科,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魅力,其中《功能化单壁碳纳米管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发育毒性研究》一文在影响因子为7.336的《纳米毒理学》上发表。碳纳米管载疫苗用于鱼类免疫的论文更是在短短13天内被农林一区杂志《鱼类和贝类免疫学》杂志接收。

  因为希望能将各专业的知识都运用到水产研究上,目前,读书成了朱斌最大的业余爱好,只要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他广泛涉猎。“水产养殖发展在我国还比较落后,人们的重视程度比较低,资金投入也非常有限,所以需要我们水产人充分借鉴各专业的长处,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水产养殖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朱斌展望到。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