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人文学院助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上新水平

2022年以来,人文学院紧扣“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能力建设”年度工作主题,从团队基础、育人基石抓起,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以新文科建设的新成效,有力推动学校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奋力走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新征程。

抓牢科研团队建设 引领有组织科研工作

“有组织的科研”是时代发展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呼唤,也是高校科研创新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建设引领有组织科研工作,推动人才聚集、力量聚焦,确保以任务为核心,使人才在科研中成长,促进事业发展。

集中优势力量,针对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建立平台,构建团队,以实现长时间持续攻关研究,形成一种科研集群的力量,做实有组织的科研。“十四五”伊始,学院按照“建团队、出成果、扩影响”的思路,精准设立农村社会学等4个PI方向团队,配套成立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等8个重点课题组;以近80万元的经费投入支持20多个“十四五”年度团队项目,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在团队力量的加持下,马良灿教授原创性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石英研究员原创性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青年教师再次在《政府信息季刊》发表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批年度国家自科基金1项、社科基金重大基金项目1项、其他项目2、国家外国专家项目3项,实现学科建设上的重大突破;通过团队引领,广大教师在有组织科研与个人自选学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推动着学术课题及其成果有序产生,引导着创新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更好地聚焦重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强大团队,学院不断推进学术交流,探索形成理论向心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公共政策创新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专题讲座举办,未来农业法治论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系列学术报告顺利进行,乡村振兴实践论坛启动,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不断构建更加有富有活力的学术生态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翼研究员受聘为学院学术院长,刘少杰、贺雪峰、文军等成为学院客座教授,知名专家的加盟凝聚,推动着学院更加聚焦重大选题、重大原创突破,为扎实推动农村社会研究关中学派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农村社会研究重镇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抓实教学团队建设 夯实有组织科研工作基石

教学与科研是学院事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否协调好,是关系到事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学院积极推进教学科研评价改革,坚守“以本为本”理念,扎实推进以“新文科”为导向的一流本科教育,为有组织科研工作注入更多动力。

守好课堂主渠道,鼓励教师把精力放在课程上,放在教学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师授课精彩纷呈,公共管理专业创业训练夏季学期系列课程开讲,模拟法庭双师同堂教学改革深度推进,公司法全英文课程正式开课,未来法治论坛系列报告会顺利推进;理论法学教研室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教师荣获校级优秀教师、全国优秀MPA教师等称号,喜获陕西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各项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切实提升着教师教书育人本领,推动着“金课”“金专”的产生,助推社会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教学是基础,站好讲台是教师的基本功。上好课所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有助于拓宽科研思路和领域;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研究资料,能促进对问题的思考;课堂上师生互动,可能获得新的科研灵感;教学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天职,也是科研工作的“隐形动力”。学院党委书记朱宏斌教授在与青年教师的座谈发言是学院协调好教学科研关系,推动有组织科研工作的生动诠释。

抓好人才培养 激活有组织科研工作源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院着力推进一流社科人才培养工作,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为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人才基础。

积极回应国家对社科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学院紧密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诉求,推动人才培养创新。举办学生党员菁英培育计划树帜班,帮助学生树牢理想信念;持续推进院领导深入学生日活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四为”读书会活动获得新华网等媒体关注,赴湖南常德调研乡村振兴“草坪模式”活动荣登学习强国平台;大学生在全省首届大中小学国家安全知识竞赛决赛中获一等奖,研究生进入2022年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30强,2个案例入选第二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百强;升学率70%的“学霸班级”再次产生,优秀毕业生校友赴牛津大学深造,学院连续第八年荣获“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精英化培养、学术型导向、多元化成才”培养理念得以贯彻,专业课程体系、经典阅读训练体系、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表达能力体系“四个贯通”扎实推进,不断推动着一流社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深化。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