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扬师德 铸师魂】(3)张寒: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

  今年是我在西农工作的第7年,回望这7年,我从一名青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深受学生好评的专业课教师,其中有低落、有困惑,也有收获、有成长。这7年让我深深爱上了人民教师这份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也让我对人民教师这4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作为教师的心路历程。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也是我刚工作时对教师职业的初步理解。以此为座右铭,我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讲授专业内容,总想着让学生多学些专业知识,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学期结束后,当我兴奋地打开评教系统时,映入眼帘的数字让我不敢相信:82.2分,全院倒数第一。这是真的吗?我的内心沮丧到了极点,但更多的是困惑与不解: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我常常备课到深夜,反复揣测授课效果;为了夯实学生基础,我采用了国外高校常见的布置作业方式,课上课下反复强化知识点;遇到上课不听讲的学生,我苦口婆心规劝他们,希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这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倒数第一?我的内心沮丧到了极点,甚至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产生了怀疑。

  为什么郑少锋老师、孟全省老师的课这么受学生欢迎?带着困惑与不解,我请教了他们。其中一位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是一个好老师吗?听听学生怎么说吧”。是啊,我自认为对学生认真负责,但学生也这么认为吗?为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我在课后积极主动与学生谈心,拉近距离。渐渐地,我了解到,作为90后的他们,大道理都懂,但易于接受的不是说教,而是吸引他们的兴趣。在他们看来,我的课程虽然很充实,但更像是知识点的堆积,犹如一滩死水,让人感觉枯燥。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课堂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应用于现实,因此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学生不想学、感觉课堂枯燥无趣,是我作为教师的失职,我的职责就是重新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进取的心灵。带着攻坚克难的决心,我旁听了邹志荣老师、花保桢老师等名师的课。他们的课犹如一扇明窗,为我打开了课堂教学的新世界。原来课堂教学可以这样有趣而高效地进行。以他们为榜样,我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用讲课吸引学生,如何用情绪去感染学生,如何用思维去启发学生。我将“学以致用”环节引入课堂,着重解决知识点的现实应用问题。记得有一次讲解森林定义,我事先布置了课外作业,将南校绿地划分成几个区域,让学生们分组去检验,哪些绿地能够算作森林。学生在完成外业调查时特别认真,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小组把整个检验过程剪辑成了视频,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授课效果特别好。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的大学课堂的五重境界,我的课堂逐渐从最低层次的Silence到了中间层次的Dialogue,但离更高层次的Debate仍有差距,如何建设成金课、践行“一流本科教育”理念让我有些迷茫。恰好2018年陕西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布了举行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公告。看到这则消息时,我有些犹豫,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我很快打消了犹豫,决定报名参赛,因为我心中对教学、对学生充满热爱,也因为我想通过比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好每一堂课的初心。从预赛、复赛、到决赛,每一个环节我都与学生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从参赛视频的录制到比赛内容的选择,学生们的认真和仔细深深打动着我,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没有学生们的鼓励和配合,我可能走不到最后的决赛,在我心里,学生就是我身边“最可爱的人”。虽然最终非常遗憾地以0.1分之差获得二等奖,但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展示了西农人“诚朴勇毅、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以本为本、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我收获了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以及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的信心和决心。

  渐渐地,我的课堂欢声笑语多了,翻转课堂的活动多了,美国一流大学农经博士来给我们讲解农经前沿,日本留学生来给我们讲国际农业政策,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也留下学生们青春的印记……一天,学院教学秘书高兴地告诉我,张寒,你上学期评价99.5分,全院第一。哦!是吗?原来,我早已不在意学生的评教成绩。我真正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知识时脸上洋溢的幸福而满意的笑容,我真正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跟我Debate时眼神中充满的对知识的渴望,我真正在意的,是我感到被学生信任时内心的安宁和强大。而且我必须强大,因为我背后有那么多期盼的眼神,有那么多需要我、给与我信任、力量和前进动力的学生们。这份信任和力量,让我感到作为人民教师无比幸福,无比骄傲和自豪。

  怀着这份信任和力量,我将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践行以本为本,为我校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